清明上河图(2):清明是指什么?
作者:罗米
画面细节太多,容不得我在这里一一列举,近几十年,关于它的研究也汗牛充栋,学者把它翻来覆去、巨细无遗地进行过X光式的扫描,但越研究问题却越多,越让人迷惑了,它究竟是因为什么而画、画面到底有什么的隐藏内涵,画题的“清明”二字到底是什么含义,一下子反而变得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了。
我们知道一幅名画越是谜题多,越是吸引人,所以除了专家,还有艺术发烧友以及吃瓜群众加入了讨论的队伍,从任何一个可能的角度展开自己的研究和想象。
这幅画早已超出了一幅画的意义,它除了被当作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来欣赏,更多地被当成了一件祥实丰富准确生动的档案史料,为典籍上所记录的北宋经济、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提供了最有力的映证。
我还是想大略列举一下大家对这幅画中形象的考证梳理成果。
有心人很多,他们细数过画面上的人物和动物,有人数出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二百余畜,但确数也仍然没有定论。还有女性主义研究者,还专门数过画上出现的女性,这也确实是有趣的角度。
人物身份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几乎无所不包,还有士兵、乞丐、僧侣、算命先生等等,可能你不仔细根本发现不了;店铺有卖酒的、卖谷物的、厨具店、弓箭店、剪刀店、香烛店、灯笼店、乐器行、金饰店、布店、古董店、药店、餐馆旅店、各式摊贩不一而足,还有二手商品店,当年的开封商业发达到令人瞠目的地步!
画家对生活得有多大的体验,才能把这世相百态画得如此传神!所以,这也就衍生出另一种说法,认为这其实是张择端有意展现风俗世相,意在规劝宋徽宗既要看到这样的繁华而怜惜黎民,又要看到其中深藏的王朝危机。
这样说的根据,是画面的最后一段,你看那高高的城楼上无人把守,城防涣散,以至于开封门户洞开。而且下面还有行人和税官发生争执的场面,据说这也是画家在暗示官民关系的紧张和国家赋税的沉重。
画面的季节也历来是争议的焦点。
一般认为“清明”就是清明节,但细节中出现的西瓜、赤身嬉戏的儿童、扇子等物,却都不是清明节应季之物,所以认定此“清明”并不指时间,而是在指当时的社会盛世清明,海宴河清。
不管清明究竟是何意,也不论画家是不是真在讽劝皇帝,或者皇帝是不是看懂了画家的一片苦心,这样的繁华却在不久之后一去不返,河山不复,何谈清明?
围绕这幅画的那些探幽发微的事,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细致的研究,经年累月地寻找证据,至于我们观众,一时倒是管不了那么多。
我们只觉得北宋京城的那一片人间烟火时隔千年展现在我们眼前,仍然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我们看它,看的是一片人生的繁华热闹,一片和谐温暖的世相百态。
这才是这幅画平中见奇的感人力量。
《清明上河图》大概也是史上被仿制最多的作品之一,光是后世能够被称为杰作的,就有明代画家仇英的重彩工笔本,只是他把开封的景致变成了他老家苏州的风物,此画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乾隆年间,五位宫廷画家应制画了一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其他的各朝各历所绘的仿作,现存可考的据说有30多本,可见它并不是今天才积累的人气。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