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前世故事:越残忍,越慈悲

作者:罗米

11111111.jpg

鹿王本生图,北魏,莫高窟壁画

这些都是敦煌早期壁画的重要题材,被画过不止一次,而且无一例外,它们都展现了流血和忍耐的痛苦,而不是佛国净土的美好。

说起敦煌,我小时候对它的记忆很是奇特,竟然总让我联想到苍凉、神秘、血腥、梦幻,全是因为一部电影的缘故,这电影名字本身就很虚幻,叫《海市蜃楼》。

电影情节我已印象模糊,大约是一个摄影师在西部的沙漠中遇到了海市蜃楼,幻景中出现一位充满异域风情的明艳女子,令他念念不忘。摄影师后来不知何故再赴西部,遭遇一伙土匪打劫,匪首竟然正是他魂牵梦萦的女子。

可惜,严酷的生存环境让她成了一个噬血的杀人恶魔,在她眼里,一切都是生存所需的猎物,所以对摄影师并没有半点怜悯,反而想要置他于死地。我就记得打斗异常激烈,似乎还伴随着爆炸的烟尘,但偏偏我忘了结局。不过,似乎并不是个大团圆的故事,这名美丽的女子既没有“改邪归正”,也没有和摄影师共赴浪漫美好的生活。

或许是因为结局惨烈,所以我的记忆便选择性地遗忘了,只记住了敦煌沙漠那个美丽得如梦一般的地方,也从此以后对海市蜃楼产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奇异向往和迷醉。

等到我稍稍了解了敦煌,才知道原来敦煌本身也并全是美好的梦境,至于神秘和血腥,其实在这里处处可见。

当然,我说的是莫高窟上的壁画。

不如我们先回顾一下敦煌早年的历史,或许能更懂这血腥的由来。

早在汉武帝时期,张骞便奉命出使西域,探索到一条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的道路,这条路行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最后的尽头是遥远的地中海。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

自从丝路打通,敦煌就被设郡,成为往来交通的一个重镇。

这是敦煌后来得以成为佛教胜地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流,便没有足够的赞助和香火,那便支撑不起这里长达上千年的辉煌。

很快,敦煌就迎来了属于它的华丽篇章。

公元366年,一位法号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大概是暮色苍茫夕阳残照的壮丽景致突然打动了他,他看到了三危山顶上突然金光四射,大放异彩。这位虔诚的佛教徒认定这是佛在向他显灵,于是他遵循佛的意愿,在此开窟造像。

乐尊之后,这里又陆续聚集了许多禅师,一位叫法良的禅师将这面洞窟日益增多的悬崖命名为“莫高窟”,意思是再没有什么洞窟能够高过它。这个高,指的是佛教的修为。

莫高窟从此有了数不清的赞助人,达官显贵、商贾平民,都成了善男信女,他们毫不吝惜地捐资开窟,使这里香火旺盛,四方来拜。莫高窟的悬崖上叮叮咚咚的开凿声从此便不绝于耳,此后的一千年,无论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还是战火纷飞朝代更迭,都从未断绝。

大家虽然喜欢为敦煌赋予种种神秘色彩,其实有没有这么一道金光或者有没有乐尊,莫高窟都必定是要开凿的,因为当时中国早已不是大汉时期的开平盛景,而是分裂为南北两大政权,南方是孱弱的东晋,北方此时正在凶悍的前秦统治之下,战乱更是家常便饭。

在这一段历史上罕见的丧乱年代里,佛教是在尘世痛苦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心中唯一的那一点点光。

没有它,这暗夜如何能捱得过。

于是人间越痛楚,佛的世界便越繁忙。可怜的人们啊,哪怕能稍稍喘口气,便要跪倒在这一方方小小的洞窟里,在佛的面前求得来生的一点指望。

大漠朔风猎猎,窟内灯烛晦暗,这来世也显得那样飘摇不定了。

不过,人世越是艰辛,来世大概才能越幸福吧。因为佛早向众人指出了路,你看,连他都要历经种种恐怖可怕的非人考验,更何况你我?

如果眼下这一点苦痛都忍受不了,哪里还有资格却希求来世的解脱呢?

佛不多言,他的故事就在眼前,你看,最触目惊心的就是这几个,一个是《尸毗王割肉贸鸽》,一个是《萨多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一个是《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都表现的是佛祖的前世经历,被称为“本生故事”,无一例外,这些本生故事里都有锥心刺骨的疼痛和血肉淋漓的阴惨。

在没有什么故事更适合这样的年代了,佛比众人更惨,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安慰剂吗?

这些故事也真足够惊心动魄了。

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最著名的一幅位于北魏的254窟北壁。

因为作品较早,所以画风比较古朴粗率,虽然画法并不那么工细,但画面传达出的精神力量却十分震撼人心。

尸毗王是佛陀前世中的一世,他发下宏誓要救护一切众生,帝释天为了试验他的诚心,便令手下毗首羯摩天变成一只鸽子,他自己则变成一只饿鹰追逐鸽子。

鸽子一头扎进尸毗王的腋下瑟瑟发抖,饿鹰追随而至,让尸毗王把鸽子还给它。尸毗王说自己要保护一切众生,于是不肯交出鸽子。

鹰却也自有它的道理。鹰说我也是众生之一,如果我不吃鸽子就要饿死,你怎么不救我呢?为了保护鸽子又不饿死鹰,尸毗王于是愿意用自己的肉换取鸽子的命。

鹰同意了这个交换,但它的要求是尸毗王必须拿出和鸽子等重的肉来。于是尸毗王让人拿来天平,鸽子放在一边,他让仆人割下自己的肉放在另一边。

尸毗王先是割了大腿上的肉,割尽后再割小腿、两臂、前胸、后背,但这只鸽子竟然这么重,尸毗王无论怎么割,总是达不到鸽子的重量。最后,尸毗王血流如注,在倒地而亡之前,他挣扎着想要自己坐上天平。他要拿自己的全部,换回小鸽子的性命。

正待尸毗王坐上天平的一刻,天平终于平了。此刻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只见地动山摇,天神们被尸毗王感动得泪如雨下,于是撒下天花献给尸毗王。

帝释天在尸毗王面前现身,问尸毗王为何如此。尸毗王说自己只想成佛。

帝释天又问他是否后悔割肉贸鸽的行为,以至于自己周身痛彻血流成河。尸毗王坚定地回答不后悔。

尸毗王还发誓说他自始至终都毫无悔意,并求得上天的验证。他说如果成佛的愿望是虔诚的,必定会如愿以偿;如果他的心意是诚实的,他的身体就会平复如初。

话音刚落,他的身体立即平复如初……

322a1fcf1498444894049cc33b445f4b (1).jpeg

《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也是个忍痛求佛法的故事。

这一回,佛的前世是古印度的毗楞竭梨王。他笃信佛教,四处寻求佛法,并且诏令全国,只要能为他讲经说法,他便可以满足讲经人的一切要求。

于是,一个婆罗门教徒劳度叉便要求对国王讲经,而他提出的要求则是要在国王身上钉上一千枚铁钉。

婆罗门教徒一向与佛教对抗,所以劳度叉是想借机羞辱毗楞竭梨王。不料国王当即应允,并约好七天之后受钉千钉。

臣民闻知此事纷纷苦求国王不要以身犯险,而国王却说他此次身钉千钉以求佛道,成佛后便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七天后,劳度叉和国王如约而至,劳度叉宣讲了佛法,国王就让侍从开始钉千钉。国王的身体被钉得千疮百孔,他虽然哀恸难忍,却始终面带微笑。百姓见状嚎啕痛哭,震动诸天。天神也被毗楞竭梨王的坚定感动。

帝释天这时候又来了,还是问的同样的问题——是否后悔,国王自然表白心迹,毫不后悔,并且同样发誓说:如果他的心是至诚无二的,那么就让身体马上愈合。

结果当然不用我说了,和刚刚尸毗王的故事一模一样。

你看,佛用自己两个前世的生动例子告诉众人只有诚心诚意接受了最极致的痛苦的考验,才能迎来新生。

为了表现坚定不移的慈悲,还有第三个故事,更加感人。

这一世,佛是宝典国的三太子萨埵那太子。

有一天,萨埵那太子和两个哥哥一起到山中打猎,他们来到一处悬崖边看到山谷中有七只刚刚出生的小老虎,它们围绕母虎嗷嗷待哺。而母虎此时却已经饿得奄奄一息无力喂养,这八只老虎都快死去。

三位太子一边怜悯叹息一边向前走。萨埵那突然对哥哥们说自己要去办点事,办完后马上去追他们。其实这时,他是想以自己的肉身作为老虎的食物。

待哥哥走后,萨埵那脱去衣服躺在母虎嘴边,可母虎太虚弱,连咬他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他爬上悬崖,用竹刺刺破自己的血管,再纵身跳到母虎身边,这下,母虎终于可以舔食摔得血肉模糊的他。老虎得救,他却只剩下一堆白骨。

两个哥哥一直不见萨埵那赶来,便赶紧返回来寻找。他们来到悬崖边看到母虎正给小虎哺乳,又看见旁边有一堆白骨,于是明白弟弟萨埵那已经舍身饲虎。

回到王宫的两个王子把噩耗告诉了父母,于是国王和王后在萨埵那饲虎之地建了七宝舍利塔以示怀念。

这一次,佛的前世把自己舍弃得更加彻底,更加干净,也更加感人。

t01e7a001b2d0b9f076.jpg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是莫高窟最受欢迎的故事之一,所以从北魏、北周到隋唐五代甚至宋代都一直有表现,共有16例,而北魏第254窟和北周第428窟的最为著名。

在北魏的作品里,这个复杂的故事被叠加在一个几乎正方的构图里,突出的是虎吃人的场景,只有那一座白色的佛塔,在一片深褐色的形象中明亮闪耀,站得坚定。

而在北周的作品中,这个故事就被画成了连环画,三角形的红橙蓝黑的小山成了场景的分割线,这震撼人心的故事于是在画面中徐徐展开。

佛的前世故事很多,后来有人辑录共有500多个,敦煌壁画里也还有许多,比如我们熟悉的动画片《九色鹿》,正取材自这里的《鹿王本生图》。

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正是因为前世累积了这样一些残忍可怕,非常人能够忍受的痛苦修行,才得以成佛,只这一世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啊。

敦煌正是兵家交锋的前沿阵地,在“五胡乱华”的漫漫长夜里,这些佛的前世故事,不知慰藉过多少心灵,安抚过多少灵魂。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