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飞越关山

作者:罗米

未标题-2.jpg

铜奔马,东汉,甘肃省博物馆

但凡比较强悍的朝代,马的形象就会比较多,比起其他的动物,马更能代表战斗力,也更能显现一个民族奔腾的热血精神。

所以,等我们从长安向西踏上漫漫丝路的时候,在第一个大站点兰州,就看到了一匹马,准确来说,是一匹风驰电掣的神驹。

你甚至不用进到博物馆,一下火车或者飞机,便能迅速发现它。它已经成了兰州的名片,整座城市里,它的身影无处不在。

它的“真身”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里,是众星捧月的明星。

你可能猜到了吧?它就是“马踏飞燕”。不过,在博物馆里,它的名字叫铜奔马。

这是个更加严谨的名字,因为就外形来看,奔马所踏的鸟儿确实不是燕子,因为它的尾巴不是个剪刀的形状。至于是什么鸟儿,因为造型并不特别写实,所以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有人考证这只鸟应该是龙雀,它是传说中可以直上云霄的神鸟,恰好能衬托出马儿乘风踏云的神异,所以人们认为叫“马超龙雀”更适合。

我倒觉得叫什么并不是太重要,因为主角,也就是这匹矫健俊美的马太夺人眼球,人们常常会忽略了下面那可怜的鸟儿。

这样一匹气度不凡的马儿是东汉的作品,高34.5厘米,长41厘米,远不像想象当中那样“高大”,当然气势却比想象当中的更加威猛。

铜奔马的造型很“干净”,整个身体曲线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旁枝末节,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分散它浑然一体的力量。马的身躯和四肢似乎并不完全合乎真实的比例,身体相对而言显得略壮硕了些,但这样的处理却让马儿的身体里神力鼓荡,气势雄浑。

四蹄是造型中最精彩的部分,每一条腿的姿势、力道都各不相同,所以大腿的肌肉也有相应的变化。

我们常常会误以为马飞奔起来是四蹄腾空的,其实那是个天大的误会,19世纪晚期西方照相技术发明以后通过连续拍照,才澄清了这个事实。

所以,这匹马一脚“落地”的姿势其实是完全合乎事实的。可见当年的工匠对马儿奔跑的姿势相当熟悉,才能这样既极尽想象和夸张,却又符合现实的情形。

马儿的步伐实在漂亮,据识马之人辨认,说这叫做“对侧步”,是训练有素的马特有的姿态。

右后蹄的造型最讲究,虽然它要支撑整个马身体的重量,但却显得毫不费力,而且它的蹄尖与鸟的接触面极小,像是只轻轻在马背上一点便又要疾驰而去,所以总让人觉得它其实是四蹄凌空的。

不过,就这轻轻一点已经改变了马身体的走势,所以它的头略向相反的方向偏了一偏,让人觉得这一踏其实只是个意外,只因为马儿速度实在太快,它似乎来不及发现自己脚下踏到了什么东西。

马尾巴被裹成扁扁的一束,高高甩起,和头部巧妙呼应着。虽然尾巴像是个附属物,似乎对烘托骏马的英姿毫无帮助,但它的位置和造型却得格外小心,你如果尝试将它换到任何其他的位置,你会发现作品的稳固和俊逸马上就被破坏了。

这也充分说明了小处确实不随便。

别说马儿了,就是脚下那只连身份都难以辨认的可怜鸟儿,它的体积、造型以及位置,都精准得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虽然它的身体细节被极力简化了,侧面看去只有两个小小的突起,是它的头和胸腹,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在回头望着踩在自己背上的庞然大物。

它正飞得自在,没想到一团黑云突如其来,接着背上就受了一股力。还没等它回头望清楚,那一团黑云便倏忽如闪电一般消失在远方,只留得这小小鸟儿,惊魂未定。

虽然铜奔马被严严实实地罩在玻璃展柜里,却总像是立刻便要腾空而去。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