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最早的“中国”

作者:罗米

t010f5ba93d43dd63fa.jpg

何尊,西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要说起来,“尊”字真是个好字,和它相关的词都是自带威严和高贵的,几乎找不到一个坏词,可见它确实“尊贵”。

这个好字当然不是随随便便造出来的,它原本是指一种装酒的容器,在祭祀中,主祭者端着尊祭洒祖先,所以在甲骨文中,它的字形就是双手高高捧着一个酒坛子的样子。

相比于一般的容器,尊的地位也就相当高相当霸气了。

由此以来,和尊沾了边的词也就自带光环起来。

不过,即使都很尊贵,但它们的尊贵程度大概还不太一样,尺寸大的就比尺寸小的更尊贵,雕饰精美的就比素朴简略的更尊贵,有铭文的比“文盲”更尊贵,经过这样一番量化比较,有一件尊一下子就跳出来了,它确实格外不同些。

这就是何尊。

何尊是西周时代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整座尊身上布满了纹样,从上到下那四道镂空的扉棱格外突兀,像是周身长着刺,尊口下沿向上生长的三角形纹样叫做蕉叶纹,再往下来就是一圈圈狰狞的饕餮纹了,尊的中部和底面一共有两层,真是够恐怖的了。

就凭这样的体量和纹样,想要脱颖而出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它靠的不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外观,而是靠它肚子里的“真货”,这就是铭文。

铭文在尊内底部,一共12行122个字,内容大概是周成王营建都城以祭祀武王,周成王训诰何,表彰何的先父追随文王有功,成王因此赏赐何,为了纪念此事,何于是制作了此尊。这也正是何尊的得名。

这个内容可以说也毫无特别之处,大部分青铜器的铭文都是这样的内容,无非是受到君主嘉赏,于是铸器铭文以兹纪念。

它的特别,只在一句话:“余其宅兹中或,自兹乂民。”准确说,在两个字“中或”。

“或”就是“国”,“中或”也就是“中国”,这可是我们第一次在文字当中看到“中国”二字啊!

t01696884b0ed487f45.jpg

红圈里的就是“中国”二字

我们一直称自己所在的这片国土为“中国”,追根溯源,早在何尊这里,我们便已经可以称这里是“中国”了,年代如此久远,证据如此确凿,真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硬朗气度!

当然啦,虽然何尊上的“中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并不完全一致,但它表示的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是明确清晰的,这也是“中国”最基本最核心的意思。

正因为沾了“中国”两个字的光,何尊才能在数量浩瀚的青铜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响当当的至尊国宝。

不过,它的至尊之路很是“艰险”,因为差一点它就被无声无息地熔成一滩铜水。

何尊于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一个农家的后院,因为下雨土崖坍塌,主人看到土崖中隐隐有光,于是便刨出了它。宝物的光辉确实是掩不住啊。

到了1965年,这家主人搬家,于是将它交给朋友保管,结果这个朋友相当靠不住,也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把它卖到了废品收购站。一般到了这个地方,青铜器的命运就是被熔为铜水回炉再造了。

结果宝物又一次展现神力。

宝鸡博物馆的一位馆员在废品收购站里发现了它。因为当时有许多废旧的青铜器、铜钱都被当废品回收,所以废品收购站也成了文博人员固定的淘宝点,这一回命不该绝的何尊迎来了转机。

这位馆员怎么看怎么觉得它是个宝贝,于是赶紧上报到馆里,馆长于是带着研究人员前来确认。大家一致断定这是一件珍贵的器物,于是用30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件14.6公斤的青铜器,这比收废品的价格高不了多少。

后来经过认真研究鉴定,它的名字被确定,“中国”二字也浮出水面。

真是好险,要是何尊被毁,“中国”二字还不知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见得到了。

因为这两个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有分量,让我们有一种名正言顺的笃定和从容,所以但凡出现这两个字的器物,也就格外被看重。

在我的印象里还有一件包含“中国”二字的物件,似乎比何尊还要出名,这就是东汉的一块蜀锦护臂,除了云气鸟兽日月星辰,上面明明白白地绣着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据考证这是一个占卜结果,是当时中央王朝为了讨伐南羌获得成功而观天象发下的大愿,倒是显得相当神异又吉祥。

现在,这两样器物同被确定为第一批禁止出国的文物(共64件),其珍贵和重要不言而喻,究其根本,正在“中国”二字。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