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琴为什么排第一?
作者:罗米
“大圣遗音”琴,唐,故宫博物院
我们在断定一个人才艺超群、风雅有致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的标准就是要看他是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为这四件事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君子雅事”。
而雅中之雅,自然是排第一的“琴”。
这个琴指的是古琴,它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乐器,也是最古老的之一,所以作为礼乐之邦,我们的文化中很早就有了琴的身影,它关联着的,是君子的气度和品格。
不过,我们现在一提到琴,常常会想到西洋来的钢琴、提琴,也常常会认为它是女性弹奏的乐器,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我们的古琴其实从来就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化乐器。
比如我们的成语和诗词当中,琴的气质向来就是刚劲的、轩昂的,不是柔媚的、温婉的。
你看,琴剑飘零,剑胆琴心,哪个不是白衣飘飘纵横驰骋的少年,哪个不是倜傥磊落侠肝义胆的君子。
我们的诗词里,更多的一个人弹琴,不仅有格调,而且极具美感。比如王勃的“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王维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的“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连纵横疆场的岳飞,静下来都会在他的将军大帐里抚抚琴操曲,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甚至连睡觉都要抱着琴,后来成了仙的吕洞宾就有“不事王侯不种田,日高犹自抱琴眠”,也不知抱琴眠和他成仙有没有什么必然的,不过这至少可以烘托他的神仙气质。
当然也并不全是独奏,如果在春日里对着淑女抚琴一曲,效果一定不错,《诗经》的开篇《关雎》里,君子不就对着爱慕的淑女“琴瑟友之”吗?最后,君子和淑女也一定会是琴瑟相和了。
琴在君子的生活当中是多么不可或缺。
甚至人们在鄙夷一个人俗不可耐蠢钝愚憨的时候,也还得请出琴来“现身说法”,讥他一句“焚琴煮鹤”。
在我们的文化中地位如何之高,身份如此尊贵的乐器,本身也就有许多说道 了。
琴的基本形制是七弦十三徽,便是这些数字,也大有讲究。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上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一张琴,便包含天地万象,周天运转。
还有琴的不同部位,名字也设计得龙飞凤舞仙气缭绕。
琴底部的眼孔是所谓“龙池”“凤沼”,琴足称“雁足”;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尾用来架弦的部位称为“龙龈”,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在古人眼里,一张琴便是一个生命,一段风骨,所以古人赋予不同造型的琴以不同的名字,为的正是体现它们不一样的气质和神韵。
琴的外轮廓造型被称做琴式,光是琴式便有十多种。
最常见的琴式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蕉叶式、凤势式等,有些名字来自历史人物,所以这些琴式也就被认为是合乎他们的品格和德操,有些名字则是根据琴本身的外观特点,当然也自然带着一股出尘绝俗的灵性。
除了琴式不同,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令名”,只轻轻念一念,都让人觉得唇齿留香。
我只略举一下吧:
大圣遗音、彩凤鸣岐、九霄环佩、虞廷清韵、鹤鸣秋月、蕉林听雨、月明沧海、龙门风雨、海风清晖、寒泉漱石、鹤鸣秋月、沧海龙吟、石涧敲冰……
雪夜钟、峨嵋松、玉玲珑、一壶冰……
清雷、鸣凤、玉泉、奔雷……
无论是四个字、三个字还是两个字,都文采斐然,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名琴们啊!
琴的制作材料是木料,时间长了木料便会出现断纹,这种“缺陷”却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美丽意外”,让琴的声音越断越清朗。
甚至还有更意外的,那就是焦尾琴。
故事记载在《后汉书》中。
汉末大儒蔡邕有一次到吴地(今江浙一带)赴宴,看到一个人正在烧火做饭,蔡邕听到灶里的木材发出的声响,认定这是一段制琴的好料,于是急忙从火中抢出来。琴制成后果然声音清朗激越,只因尾部留着被烧焦的痕迹,所以此琴就被称为“焦尾琴”。
到了明代,还出现了铜琴、铁琴,这就更像是武侠小说里绝世高人们风雅卓绝的兵器了。
为了配得上琴的气质,琴曲的名字也都格外清雅,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还有《落雁平沙》《潇湘水云》《醉渔唱晚》《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等。
还有一曲《广陵散》,嵇康在被行刑之前抚琴奏完后,此曲便成绝响。
不过,或许大家最熟悉的琴曲,是出自金庸小说的《笑傲江湖》。
古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盛行,到了唐代,制琴水准达到了高峰,出现了专事制琴的“雷氏家族”,将斫琴工艺发挥到近乎极致的地步,留下了众多令世人惊艳的名琴,比如雷霄的“九霄环佩”、雷威的“大圣遗音”“鹤鸣秋月”“枯木龙吟”“春雷”等。
出自雷氏之手的琴,又被称为“雷氏琴”。
不过,说了这么多,琴的妙处用眼睛看是不能体验到的啊,如果你不听听它的声音,无论如何你不会体验到它们如何会让你“三月不知肉味”。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