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玉山:乾隆的纪念碑

作者:罗米

a0a40d979cb049c68221a52ee6cd8f7a_th.jpg

大禹治水玉山,清乾隆,故宫博物院

中国治玉的历史很悠久,从原始社会开始,玉就被雕琢为各种形状,作为通灵神物,在祭祀和墓葬中被大量使用。后来,人们对玉器的使用越来越多,到了宋代,又发明出一种特别的样式,即玉被雕琢为微型的假山作为陈设摆件,被称为玉山子。

玉山子的题材比较固定,大多是以山水为主体,其间有楼阁、人物和动物,也有以人物故事为主的画面。

不过虽然叫做“山”,有些尺寸其实很小,高还不到10厘米,也就是个微缩小盆景,真正具有“山”的巍峨磅礴,气势逼人的,首推这座《大禹治水玉山》。

玉山虽然始于宋代,但直到清乾隆时期才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无数是数量还是尺寸都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直到《大禹治水玉山》把玉山的制作推到巅峰。

它是历代玉山当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乾隆时期完成的最后一座大型玉山,无疑是玉山当中的“至尊”。

《大禹治水玉山》用的是一整块的和田玉,玉料开采出来时重达6吨,雕琢完成后,玉山高224厘米,再配上60厘米铜嵌金丝的底座,通高达284厘米,几乎是我们现在的房子从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如果离得稍稍近一点,便能感觉到一股威压气势扑面而来。

这座玉山从开采、运输到设计、加工、安放,一系列的巨大工程都极受乾隆本人的重视。可想而知,彰扬大禹的功绩并不是他的真实用意,他更真实的想法是自比为大禹,而这件玉山恰好就可以当作他的纪念碑,从而彪炳青史,映照千古。

得到这块巨型玉石的时候,乾隆已经60多岁了,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是相当志得意满的,文治武功、盛世天朝,这样的旷世功绩或许也只有大禹治水才能匹敌吧?

对这位好大喜功踌躇满志的皇帝来说,这种比附是恰如其分的,算不上是什么夸耀,现在,条件成熟了。

确实也只有财力雄厚朝代再遇上不惜靡费的帝王,才可能产生这样的巨制,它显然是前无古人的,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过程越艰难,才越显得有分量,有意义。

这么大的巨石运输是极为不易的,从玉石的开采地和田到北京大约有11100里的路程,这还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结果。

为了运输这块巨石,当年制作了特别的巨型“货车”,车长三丈五尺,前面用一百多匹马牵引,后面用上千夫役推运。冬天便泼水成冰,将巨石在冰面上拖行。

即便这样办法想尽,一刻不停,一天也只能前进五六里到七八里路,这一路走,就走了三年。

历尽重重艰辛,巨石运到北京以后必须先作设计图,这个设计图的蓝本来自宋人所绘的《大禹治水图》,但要把平面图画就成立体的雕塑,还要绘制前后左右四个角度的视图。

设计完毕后再用蜡制作小样,后来怕蜡受天气影响融化变形,又依样雕刻了木制小样。一切准备妥当,才在玉料上开工。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皇帝亲自过问并且得到皇帝首肯后,才能够继续进行。

20160419231938_372.jpg

在北京粗略加工后,玉料被送往扬州,这是当时全国制玉水平最高的地方。扬州的匠人们又夜以继日地工作了数年,终于完成了这件玉雕史上的宏篇巨制。

等运回北京,乾隆亲自选址,最后确定把它安放在乐寿堂,这是他为自己归政以后选定的颐养天年之处。

呼,大家可以长舒一口气了,这件大家伙,终于安安稳稳地立起来。

我们短短几句话叙述的过程,当时花了十多年光阴,这个时候,已经是乾隆五十二年的了,他已经是个76岁的老人了。

这一年是1787年,美国刚刚独立了11年,并且在这一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嗯,这似乎是发生在平行世界的事情。

乾隆对《大禹治水玉山》是满意的,所以他亲自题写了诗文,其中有一句“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佛钦仰视。图画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想要千秋万代永流传的用意不能更明显了。

这座玉山名为“大禹治水”,其实细看图案,人群分成数组在山间劳作,却难以看到水的踪迹,与其说是在治水,倒不如说是在开山。

有人拿着铁锤和铁钎,有人在橇动杠杆,有人在用铁球轰击山,大禹本人在画面的正中间,他也拿着铁锤而不是常见的耜。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采取了疏导之法,所以,大概是因为山体太大挡住水的去路,才需要劈山开路的吧。

大禹治水后铸九鼎,天下也就被确定下来了,这样的宏图伟业确实是旷古无两,乾隆皇帝自比大禹,也确实是很自信,而这座巨型的玉山,大概也就像是九鼎一样,成为了一种象征,既代表无上的权威和功绩,更是一座站在岁月里不可磨灭的丰碑。

由于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件巨型玉雕究竟花费几何并无精确资料可查,但据保守估算,它大约花费了15万个工作日,按当时的物价折成大米,约合1000吨。这仅仅是雕刻花费的工时,开采、运输、设计等等全不算在内。

这样的靡费大概让乾隆也心有戚戚,所以他在为山子所作的题跋末尾有一句:

因即免其每岁春贡之玉,着为令典,以示体恤。后之人思艰图易,抚驭有方,征求勿

事,慎守旅獒之训,以凝承大宝,庶不负予制器垂裕之深衷耳。

也就是说,乾隆念及玉工艰难,以后就免去了他们开山贡玉之事,自己的子孙后代今后绝不要再去征求这样的东西,绝不能玩物丧志,劳民伤财,这样才不辜负他创制这样的大器的良苦用心。

说到底,他的良苦用心除了为自己树立丰碑以外,更多的自然是希求他的大清江山能够万年永固。

乾隆以后果然再也没有大型的玉山问世,这座《大禹治水玉山》也就成了后无来者的孤品。

当然,乾隆归政后,大清的国力每况愈下,也实在负担不了这样的“超级工程”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