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姆·基弗的日耳曼历史

作者:罗米

2 并未老去 (1).JPG

安塞姆·基弗算得上是约瑟夫·博依斯最著名的弟子,也是目前德国在世的艺术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如果博依斯在博物馆里那些关于个人的生命、人与自然这样令人稍感温暖的作品为它带来了些许热度,那么基弗的作品便用一种强烈的关于民族、战争、信仰的冷峻思索让这里骤然降温。

基弗被称为“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当然,这不仅因为他恰好生于1945年,此时的德国因为战争而变成了一片废墟,他的成长便伴随着这片废墟的重建,这个过程让他对战争有了格外清晰的感触和格外深刻的思考。

不过,这个称号的重点当然在于“画界诗人”,因为基弗的表达方式总是暗含诗意。所以,他在表达自己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思考与预见时,即使令人感受到某种尖锐的痛苦,但他总能赋予形式一种格外动人的意味。当然,他的视野更包含了全人类的命运,所以这种意味便尤显悠远。

艺术作品不同于哲学、历史、政治等等其他学科之处也正在于此。这是形式具有的强大力量。

基弗更是操控形式的高手。

基弗思索的诸如战争、历史当然算是最宏大的题材,所以他的作品也都具有宏大的尺寸,这些作品甚至包括不惜气力搭建出巨大的实物,比如用破布混同着石灰水凝固了的飞机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也是这个艺术馆格外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不过大概是占用空间太大,艺术馆并不总是把它“请”出来,我们这次去就和这架打满“补丁”的飞机失之交臂。

当然,巨型体量的作品最大的好处,便是它们能够产生强大的气场,有时候根本用不着解释,便令人立刻感受到一股浓重的压迫感。

基弗带给我们的压迫感,是历史的压迫感。

博物馆常展的基弗作品一件是巨大的版画,名为《智慧的路径:赫尔曼战役》,他去除了作品中常用的各种材质,比如泥土、金属板、石头、照片、沙子、稻草、虫胶等,将其减至最少,并使用了版画的形式,连色彩也消失不见,倒更显现出骨力强劲的气势。

画面中央粗重巨大的黑色块面是德国黑森林中的巨树,它们粗重而繁密的枝干象征着日耳曼注重冥想与精神的民族气质的沉厚来源。

在枝干的正下方,那白烟升腾的图像是一团烈火,它们从黑森林粗壮的树干下雄雄燃起,火光四散向外蔓延,于是形成了旋涡和气流,这气流腾空而起,包裹住了周围那些人像。

这些人像是日耳曼民族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如雅各·波墨、伊曼努尔·康德、马丁·海德格尔、阿尔弗雷德·克鲁普等等,这些人是德国文化史中最明亮或者最阴暗的角色。

在这里,这些人物被巨大的旋涡连在了一起,意味着他们组成了日耳曼民族的集体精神和气质。

但是,烈火燃烧着,不仅上方的森林被烤得焦黑,连同这些人一起被焚烤。这火像是战争和屠杀,在其中,无人能够幸免。又或者,当艺术家把这些人物的肖像放在底部,放在森林和火光之下时,他便是在深刻反思和警示,这些德国文化史上的智者,正是他们唤醒了这地狱之火。

不过,火的意义是多重的,它曾带给德国巨大的创痛,它也象征着涅磐与复兴。

这是基弗给日耳曼民族进行的警示,或者说是提示,也是他为自己的民族重获伟大所充满期待的预言。

这件作品名为《智慧之路:赫尔曼战役》,这是一场发生在公元9年的著名战役,阿米纽斯在这场大战中领导日耳曼部落战胜了罗马人的入侵,因此他也被视为日耳曼的民族英雄。

基弗以这个历史上的辉煌战役命名此作,意思是在思考,即使是一场胜利的战役,最终也无非是毁灭的结局。确实,日后的德国在二战初期也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但其结局却是废墟一片,这是基弗想要传达的意图。

直面过去,撕裂伤口,往往比面对未来更需要勇气。画家的内心强大而且坚忍。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