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底层的喘息谁知道?

作者:罗米

t01e6306b85899219df.jpg

列宾(Ilya Repin),《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中国人民最熟悉的俄罗斯绘画。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是整个俄罗斯内河航运的主要干道。

伏尔加河流域广阔,发源于东欧平原,从密林湖沼间缓缓流出,经过森林、草原,滋养了将近一半的俄罗斯人口。这样静默无语温厚绵延,在这酷寒的地区,既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依靠,也是他们心灵的慰藉。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人的母亲河,她听到这个民族响遏行云的高亢笑声,也听到他们压抑低沉的哭泣。

伏尔加河,流淌出俄罗斯的整部历史。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浓缩着伏尔加河上最深重的苦难。

这幅画作于19世纪70年代,论及表现底层的苦痛艰辛,整个俄罗斯大概没有作品能比它更直接,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这幅画并非画家虚构,而是“实录”。这是画家亲见的场景,只是经过了提炼而已。

列宾说他第一次看到这些拉纤的贫民,这绝望的场景便再没从他的脑海中抹去。这是一群命如蝼蚁一般轻贱的人,他们的死活从来没有人肯多看一眼,但艺术家却心怀悲悯,表达着他的痛切。

从艺术家最初投去的那一眼,到写生、构思、草创和完稿,历时整整三年。

画家采用了巨大的横构图,画面被压得很“扁”,这样便从整体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压抑感,低矮的画面已经压得纤夫们直不起身子。

当然,真正压迫他们的是无边的贫穷和困苦,是没有任何温情和希望的日子。他们的黢黑的肤色和褴褛的服装告诉我们,这样的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从他们空洞绝望的眼神来看,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重压,于是也就形成了这样的“固定”姿势,年复一年,在伏尔加河畔拖着沉重的脚步来来回回。

不是不想挣扎,而是无力挣扎。

他们身上背负的纤绳是沉重的,从后面那一艘船的体量上便可感知,但他们一定不会喊着响亮的号子,那样只会白费体力。他们甚至连闭着嘴哼出的低沉闷响也没有。

这里是沉默的,死寂的,命运的缰绳让人无力摆脱,任何挣扎都似乎显得多余。

除了这样困苦无奈地活着,生命中再没有其他的事。

天是蓝的,太阳也是明亮的,画家有意这样画,为是的反衬得纤夫们的生活更加暗淡无光。

整个画面中除了这一群纤夫以外,背后的河水和船只都被画得很亮,他们与前景的这十一个人虽然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是完全的两个世界。

从纤夫们身后拖着的影子来看,他们正迎着太阳行走,但他们却都像在逆着光,处于黑暗当中。他们像是一些影子,许多人连面目都看不真切,像仿佛幽魂。他们一步一步,走向的不是太阳,而是死亡的坟墓。

当然,画家仍然还让人存着一丝希望。

纤夫中唯有一个少年,他的衣服还能看到布料的本色,那是带着一丝粉色的明亮色彩。

他的脸颊因为太阳的炙烤显现出两团红晕,这也是这群人中唯一能看到色彩的脸。

他的胳膊还是白的,比起这些经年累月风吹日晒的可怜人来,他很稚嫩。他抬着头望向远处,那是画面以外的场景。他被沉重的纤绳磨得很痛苦,所以双手抓着它,一副急希望从纤绳中逃脱的样子。

他对远处投出了一瞥,他想要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或许是这些纤夫生而为人最后残存的一丝希望,又或许不是。

这是个令人痛苦的场景,我想,列宾画他们的时候一定是流着泪的,因为当我们面对这幅画时,眼前也一样泪光迷蒙。

我也不知道画家要抱有多大的勇气,才能直面这惨淡的人生。

站在画前,时光仿佛穿梭倒转,我想起多年以前的课堂。

我当时还是个懵懂孩童,从书中第一次知道了列宾,知道了俄罗斯油画,知道了伏尔加河,以及这样一群悲惨生存的人,于是发自内心地悲伤与同情,那个情景至今难忘。

我的同伴说她直到现在都还记得这些纤夫的名字,我真是不禁诧异了,与其感叹这好记性,倒不如说这幅画对她触动之深吧。

是的,这些画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但如果没有这幅画,不会有任何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没有人想得起来,他们也是有名字的人。

与其说画家技艺超群,创作了这样沉重而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震撼人心,倒不如说画家善良,让我们也学会了悲悯,学会了体察这天地人间最黯淡无光的角落里,那爬行在尘埃里的人,也有他们的血与泪。

善良是最大的道德。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