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祷,普通人的神圣

作者:罗米

0.jpg

弗朗索瓦·米勒《晚祷》,1857,巴黎奥赛博物馆

在欧洲漫长的历史中,最早能够出钱请画家创作绘画的都是教会或者王公贵族,所以,绘画要么满足的是他们的目的,展现的是他们的喜好,留下的也是他们的容貌。

资本主义繁荣以后,资产阶级成了艺术的新消费者,他们的新口味又多转向了风景和静物。

不过,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不论是哪个时代的绘画,唯独有一个庞大的人群,始终没有进入画面。

这就是农民。

是的,我们在画面上几乎看不到农民的身影。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连温饱都发愁,又怎么可能成为雇主,让画家来为他们创作?

命运真是不公,数量最多的农民默默奉献着自己全部的辛劳,是整个社会的基石,却又那么卑微,千百年来的艺术作品中,他们总是被“有意”地遗忘。

不过,终究还是有人记得他们,固执地表现着他们,这就是画家弗朗索瓦·米勒。

《晚祷》毫无疑问是所有表现农民的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作品。

整个画面宽66厘米,高55厘米,说实话,我没有想到它的尺寸竟然如此之小,因为它的意境和情感太深沉阔大。

暮色中,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农人,他们是一对中年夫妇,劳作了一天,所有的收成都在那个小推车上。

车上一个麻袋被束了口,鼓鼓地竖着,显然已经装满,另一个只装了一半,所以还敞着。他们脚边的一个小篮子里装的是土豆,显然是刚刚挖起来。

天色向晚,今天的成果大概很一般,篮子里此刻只浅浅地铺了一层底。还有几个土豆,正在插在地上的铁叉旁边,还来不及捡起来。

不过,此时教堂的钟声已经远远地传来了,手中一切的劳作就停了下来,夫妇二人沉浸到了祷告中。

他们逆着光定定地站着,整个身体被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罩上了一层光,勾出一个浅浅的发着微光的轮廓。暮色深重,加上逆着光,他们脸上很暗,五官看不分明,衣服的色彩和细节也看不分明。

米勒的画作中,农民们的面容一向看不清,因为他们不是哪一个,他们是全部农民的缩影,甚至代表着众生。

从他们的姿势中,便能体会出他们对生活和命运的谦恭,对生活的重担永远默默咬牙承受,这是勤劳和善良的本质。

米勒用自己的画笔,拥抱着这土地一样深沉博大却又静默无声的人们。他们永远那样无私地流尽汗水滋养众生,他们的身体笃实厚重,他们的面目黝黑模糊,他们站定在岁月里,成为一座丰碑。

虽然生活这样艰辛,压得人背都直不起来,但画面却仍然显现出一种特别的诗意。

画面整个色调很暗,却是一片暖色,加上米勒有意在空气中加入了薄薄的朦胧的雾气,更显出一种舒缓和柔情,仿佛令人闻到来自泥土的气息。

仔细看,妇人弯着的背后有一个小小的突起,这是一座教堂的尖顶,虽然极小,却是不容忽视的画眼。

钟声自此响起,才有了我们眼前夫妇二人的晚祷。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