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弘墓石椁,一个外国人的长眠之所

作者:罗米

6fd4a7261ad54011889dc488996cf8b5.jpeg

 虞弘墓石椁,隋,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有一座隋代汉白玉石棺被视为“镇院之宝”,原因就在于这座石棺上密布着极不寻常的浅浮雕。

这些浮雕大致有50多幅单体画面,它们穿插组合成丰富的场景,包括宴饮、乐舞、射猎、家居、出行等等。图案的精美生动倒还在其次,神奇的是画面上的所有人都是一色的高鼻深目,显然全是外国人,他们的服饰、用具、乐器也都是一派浓浓的西域味道,这就相当罕见了。

这件棺椁的主人名叫虞弘,他先后在我国的北齐、北周、隋三朝为官,历任直突都督、轻车将军、凉州刺史、仪同大将军等职,官职都不算低。

为什么他如此“崇洋媚外”,连自己的棺椁上都要表现异域风情呢?

因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

从墓志来看,他是“鱼国”人。

对于这个神秘的“鱼国”到底在哪里,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虞弘的粟特人身份是确定的。

粟特大致的活动范围在现在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首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这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重镇,所以很早就有粟特人往返东西进行贸易活动,有些粟特人也慢慢留居在了中国。

南北朝时期,北方聚集了大量西域各国的外来人口,粟特人正是其中之一,经过长久的冲突、融合之后,粟特人汉化程度比较深入,渐渐也被汉人接受,尤其在民族大混居大交融的南北朝时期,连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这种外国人在朝为官的现象自然也就很平常了。比如“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

当然,大部分外族人,为中国带来的都是繁荣而不是破坏,比如虞弘。

根据墓志所载,虞弘13岁作为使者出使波斯,18岁出使北齐来到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

太原在春秋时期便已建城,称晋阳邑,后来就长期成为北方政权的都城,战国时期的赵国最早就曾定都这里,后来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这里又成为前赵、后燕、前燕、前秦的国都,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选择太原定都,所以虞齐也就在这里定居下来,直至离世。

由于北方政权更替很快,虞弘这位粟特人也就历经了北齐、北周、隋三朝,只可惜他并不太长寿,否则他如果能坚持到唐代,一定更能看到更多的“家乡父老”从西向东,经过丝路来朝大唐的盛况。

虽然他汉化得很彻底,连自己的入葬方式都遵从着汉族入土为安的棺椁,而没有选择西域粟特人的天葬,但他对家乡的眷恋依然在最后的时刻进行了最大的保留,所以石椁上的浮雕全是西域的样貌。

石椁正中间是男女主人帐中欢宴的场景,面积最大,气势最盛。男主人胡须整齐,气度高华,头顶波斯日月形的头冠,女主人则头戴花冠。身边是卖力演奏的乐师和身姿灵动的舞者。舞者双臂上下翻飞,一条飘带随之飞舞,看上去应该是在跳胡腾舞,这正是粟特人最擅长的舞蹈之一。

再下面一层的图像比较血腥,是狮子与人殊死搏斗的场景,狮子张着血盆大口已经吞下了角斗士的整个头颅,角斗士则用武器深深刺穿了狮子的身体,看上去应该是个两败俱伤的恐惧结局。

周边的石刻则主要用来展现男主人的雄风,大致有骑射、猎狮、华盖出行等等不同的场景。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身份各异,有些人物带着头光,甚至还依稀有翅膀的形状,看上去像是天上的神人。

画面里的动物形象极为丰富生动,大象、骆驼、狮子、鹿等等都是中亚和西亚常见的动物,还有类似凤鸟形象以及飞马身体鱼尾巴的异兽,在祥云之间穿梭飞动,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天国还是人间了。

在山西博物院,类似的“外乡人”还有许多,有一组七人的北魏胡人杂技俑,其中一人额上顶着一根长杆,杆上还有两个身轻如燕的童子一上一下进行着惊险的表演,旁边围观的诸人正打着拍子大声喝彩。

山西博物院里的异域风情还不止这些。

这里收藏着一些北魏时期的金银器、玻璃器,它们来自波斯、大夏(阿富汗)等不同的地域,展现着不同的风土人情。

所有的这一切,都成了我们和中亚古国交流、沟通最生动丰富也最真实具体的史料,我们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胸怀从中清晰可见。

不仅如此,从这个外国人的石椁上,以及这里的胡人俑以及零星的外国器物上,我们也已经可以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大唐,将会是何等海纳百川的气度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