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画,神佛赴会啦!

作者:罗米

003.jpg

000.jpg

《赴会图》(东西两壁),明,法海寺北京毕竟是天子重地,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并不少见,不过,要说起在艺术史上的影响力,这些皇家寺庙都得往后排,西边的一座不大的寺庙却拔得头筹。

这就是法海寺。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可不要以为它来自我们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那个多管闲事的老和尚法海,它其实意指佛海似海,广大难测。

法海寺建于明代,为明英宗正统皇帝的亲信大太监李童主持修建,在当年曾经显赫一时,现在虽还留有2万平米的规模,但留下的建筑并不太多,显得有些稀落,加上香火早已冷寂,于是更显得几分冷清。

不过,庙不在小,有佛则灵,只看外观,你根本想不到它的大雄宝殿里会藏着那样济济一堂的神佛,几百平米的明代佛教壁画,让这里呈现出一片净土的庄严来。

这里的壁画是明代寺庙建造时一并完成的,如今已近600年,但可以说明代甚至后世的佛教壁画,几无出其右者。

想想也应该,当年主持修建的李童权倾一时,修建寺庙不惜工本,自然调集的是当时最高明的工匠,北方最优秀的一批木匠、石匠、瓦匠、漆匠、画工云集于此整整为它工作了五年。

等画工完成最后一笔,佛像就位,经幡张挂起来,一切都看起来都焕烂齐备,一个庄严华妙的世界便这样在世人眼前铺陈开来。

我想,当年这些画工们并没有多大的野心想要赢得明代壁画的“最佳”称号,他们只是极尽所能,一笔又一笔,不苟不倦,勾勒出他们心目中的佛、菩萨、天王、力士、天女们,他们一定是真是相信,当这些神佛一尊一尊被描画、沥粉、上色、泥金之后,便真的具有了神力,从此能够赐福世人。

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殿内光线不明,每当灯火恍惚之时,神佛便像是在光影里飘动着醒过来,他们并不管这一帮俗众如何惊诧,他们要去办他们自己的大事。

这些神佛朝着正中间行进,显然正中间是地位最高的,原先摆着的是三尊佛像。

嗯,即使是佛国,也同样等级清晰不容混乱的。

当然,佛国的森严等级,既是人间的想象,也是现实的投射,何况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到此时已经大约1400年,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对它不断改造,不断汉化,所以这一殿的明代佛教壁画处处可见我们自己对佛国的理解。

这些神佛们的形象、装束和仪仗,于是带上了我们汉人充盈的人间情味。

这样情味无处不在。

在中国,大众最喜爱最熟悉的佛教形象是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菩萨的果位是低于佛的,但只因为观音菩萨的“主要任务”是普渡众生,常“往来”于人间,于是赢得了最高的人气。

因为这位救苦救难的菩萨格外慈悲,于是我们连他原本的性别也进行了改动,自宋代起,他就变成了姿容妩媚、宝相华美的女子。毕竟女子更加温柔可亲,更加慈祥悲悯,所以我们对她增加了更多的期盼,赋予她更多的法力,其中最有想象力的莫过于“送子”吧。

正因为如此,观音妥妥占据了C位,这是佛龛的背屏正中间的位置,即便采用了坐姿,也仍然超过2米高。

观音这个放松的姿势有专门的名字,叫做水月观音,这是观音三十三个法身中的一种,也是禅宗流行于中国以后,人们最喜欢的观音形象。

菩萨头光巨大,恰好用来突出部头的装饰和脸上的情态。观音头饰华美,尽是繁花珍宝,头顶的冠上还有一尊坐佛,这是辨认观音菩萨的重要标志。

她微睁着眼,目光向下注视着跪拜在地的信徒们,脸部丰润优雅,表情慈悲安祥。人们还要把最珍贵最美好的装饰都赋予观音,于是她身披璎珞珠光宝气,轻纱绕体衣袂飘动,其轻薄透明让人觉得几乎呵口气就会化掉。

观音身后还有巨大的圆光包围着,更突出了飘浮之感。

观音身边是她的随从,右上角是年轻的武士,形象威猛刚劲,但面相却干净稚嫩,这是观音的护法韦陀,因为他不失赤子之心,于是脸部并非轮廓分明的样子,反而带点“婴儿肥”的萌态。

左下角双手合十敬拜的是善财童子,我记得《西游记》里,这是观音收服的红孩儿。此刻他戾气全无,完全是个虔敬的孩子。

观音的坐骑金毛犼也占了一席之地,这种异常凶狠的神兽画得略有点像狮子。没办法,虽说是神异之物,也源于生活嘛。

其实这个犼的形象在华表顶上见得最多,也是取其机警、凶猛又忠诚。

观音居中,一左一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

画面极其严格地遵照了佛教传统的仪轨,每位菩萨的坐骑、跟班都很完整,所以你看到有狮子跟随的必定是文殊菩萨,有六牙象在侧的则是普贤菩萨,这二位常常是成对出现的。

这两位菩萨大小比观音略小,画面格式基本是一样的。 

居中的佛和菩萨已经就位,东西两壁上的神佛于是前来“朝见”。

这两壁上主尊冠帻庄严,菩萨璎珞宝钏璀璨生光,天王护法披坚执锐盔甲明艳,加上随侍的天女、力士和一众大小神佛,列队缓缓向中心行进,佛衣飘举、满壁风动,似乎还有佩环泠泠作响。

每一壁都有一位“领队”。

东侧的领队是大梵天,从画面上看,他倒是没什么神仙气质,完全是一位古代戴着冠冕的帝王。

要知道大梵天可是印度教里三大主神之一,既是创世神又是毁灭神,到了佛教中他的地位仍然崇高无比,是神中之神,诸王之王,只不过随着佛教汉化,他便彻底换成一副帝王面孔。

真是很接地气。

佛教也别觉得委屈,在我们本土的道教当中,许多至尊的形象也同样被画成了帝王像。没办法,帝王是我们古人所知的权力最大的角色,所以即使是在天上,那些地位最高的神佛大概也就应该是这副模样吧。

虽然这些都出自人们朴素的想象,话说回来,反正谁也没见过,谁又能否认呢?

大梵天身后跟着三天女,一位持珊瑚瓶,一位撑幡,一位捧盘,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画法,道教的《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图》等等,大神身边也有一些地位不高的天女侍奉在侧。

天国一如人间。

两大护法天王紧随其后。他们都黑着脸,英武无伦不可侵犯。持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

天王既是护卫也兼作开道,他们身跟着一众神佛菩萨。观音再次现身,这次作八臂八手的形象,比起水月观音的妩媚,多了许多刚猛,但S形的身姿仍然显得妖娆无比。

有了观音自然便有韦陀护法,他双手合十,拿横架在胳膊上,稳重而不失威猛。

他们身后还有一众人物,有阎罗、鱼怪、夜叉等等队列,其实那个既像文官又像皇帝的,正是被汉化严重的龙王。没有龙头,你大概是很难认得出来的。

西壁与东壁遥相呼应,格式也相像。

西壁的主神是帝释天,他作女相,身周也是三位天女在侍,护法则是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一东一西两对天王正好就组成了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这也是汉化很彻底的形象,他们的兵器宝物大家都很熟悉,其中《西游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这四位各持不同的宝物,被我们谐音为“风(锋)调(琵琶)雨(伞)顺(蜃,即蛇)”,原本是凌厉可怕的武将,就这样生生被百姓寄托了丰收的厚望,成了可亲可敬的保护神。

你且细看看,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塔,这正是哪吒三太子的父亲托塔李天王,他所托的是舍利塔,镇妖除祟。

四大天王算得上两壁形象中的“最佳造型”,其中拔得头筹的还要数西方广目天王,就是一手持蛇一手握珠的这样,灵蛇宝珠,凛然威严。

他的身体画得略大,形成了一个饱满的弧,显然他要摆出这个造型用了很大的气力,不过这种引而不发的姿势更加饱含力度,刚猛雄劲,无人敢冒犯。

天王的眼睛都瞪得溜圆,这便是金刚怒目了。

还有半裸上身的力士,全是一副肌肉男的样子,排在队列尾部,和平静端庄的佛与菩萨显出强烈的对比。

这些人物高达1.6米以上,只略小于真人,往往一条线画下来长近1米,却行云流水气脉不继,这样的功力,非经年累月的练习而不能成。

在它们身后的墙壁上,也就是开着大门的墙壁上还有诸位菩萨和十方佛,静坐云端,俯看众生。

别忘了抬头看,上面是巨大的藻井,井中有曼荼罗华美精细。曼荼罗即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这里确实如此。

法海寺的壁画大处气势磅礴,小处精致入微。要是目力足够好,你可以看到哪怕一平方厘米的地方,都层层叠叠地布满花纹,或许是菩萨衣袂上的团花卷草,或许是天王盔甲上的带扣,也或许是动物的毛发,细密有致,蓬松柔软。

画面除了精工重彩,还采用了特别的技法,叫做沥粉贴金,所以被“沥粉”的线条就带有了一定的厚度和立体感,显得更加鲜活饱满。贴金,自然更加辉煌灿烂。

这确实是佛国真正的样子吧。

这是真正的高手之作,这也真正叫做“高手在民间”。

因为他们全是来自民间的工匠。

特别幸运的是一座经幢上竟然记下了许多名字,其中有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要等人。

但不幸的是,他们留下的也仅仅只有名字,至于他们的生平、经历、作品,我们一无所知,或许除了法海寺的壁画,也都没能丝毫保留下来。工匠在艺术史上,向来留不下痕迹。

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堪称我们中国的艺术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即使与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这些作品完成于1443年,在西方,恰好此时是文艺复兴的盛期前夕。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