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人钟,给大清敲响警示钟!

作者:罗米

t03826e835855fb3f71.jpg

写字人钟,英国,故宫博物院

故宫里有两个单独的展馆,一个是珍宝馆,一个是钟表馆,若说珍宝馆独居一处,也还情有可原,毕竟珍宝难得,是很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待遇的,但钟表说起来就让人觉得有点“虚张声势”了,钟表嘛,有什么稀奇呢?

钟表本身确实也没什么稀奇的。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故宫竟然是全世界收藏18至19世纪机械钟表最丰富的博物馆。是不是没想到?

这些西洋钟表的来历各不相同。

其中的一小部分是当年欧洲各国送给皇帝的礼品,还有一部分则是由广东海关的官员从西洋商人手中购买,再进献给宫廷。对于这些钟表制造厂来说,这可是难得的荣誉,如果他们的钟表能够有幸进入中国宫廷,制造厂的身价也会因此大大提高。

不过,别忘了钟表馆里还有许多是土生土长的“国货”。当时清宫里专门设有自鸣钟处,就是收藏、制造和修理钟表的地方,广东等地也有技艺高明的制钟表工匠。康熙年间本土制造技术大大完善之后,西洋钟表一度就不那么“吃香”了。

为了讨得中国皇帝的欢心,不论中外的钟表制造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所以即使是在今天,参观这些钟表,我们仍然惊诧于它们的设计之巧。

这种来自西方的报时器,竟然会聚集在遥远的中国,并且达到了如此庞大的数量,其中的缘故,从一座特别的钟表上或许能窥得一点端倪。

这便是钟表馆里的明星,一座18世纪末期的“铜镀金写字人钟”。

名字很直接,明白地告诉我们它的材质是铜的,表面还镀着金,因为它的保存状况相当不错,所以现在仍然金光灿烂熠熠生辉。

在钟表馆里,这座钟被妥善地请进了玻璃柜里精心保护起来,一看就显得身份尊贵与众不同,自然不是因为它的材质,最重要的原因在它后面的三个字“写字人”。

嗯,看上去钟的最下层确实有个写字人的形象,难道就因为多了这么个小摆设,它就能获得这样的保护吗?想想大概不是,因为它看上去远比不上天文钟的精巧。所以,想要窥破“写字人”的奥妙,我们且需要一点时间,想要深入了解一座丈量时间的物件,我们也需要花点时间。

从外观上看,它已经足够有看头了。

这座写字钟通高2米31,外形像是一座精巧的凉亭,亭子的柱子和屋脊上还有精工雕饰的小动物和花草,只因为第二层是一个清晰明了的大钟盘,大家才不会把它误认为别的什么工艺品。

写字人钟从上到下一共分了四层,每一层都有特殊的设计,除了第二层老老实实地报时之外,其他各层都暗藏绝技。

最下面一层最抢眼,也就是那位“写字人”。

这俨然是一位欧洲18世纪的绅士,正扶案持笔,全身心地投入在眼前的“创作”当中无论是他的装束还是这架小案几,都是欧洲当时流行的罗可可风格,卷草繁花,装饰华美。这位绅士似乎若有所思,迟迟不肯落墨。

嗯,想要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你其实是需要等他上弦开动的一刻。现在他已经停了下来,大概因为写了两百多年,需要歇歇了吧。

他的作品现在就摆在面前的案几上,是这样两列字“八方向化,九土来王”。这是真正的毛笔楷书的汉字!这个八字写得相当工整有致,连顿挫的笔锋都清晰传神,比我们普通人的水平高得多了。

这座钟是18世纪晚期的纯机械作品,竟然能够操控柔软的毛笔写出这样有灵魂的毛笔字,可见工艺难度之大,机械设计之精密了。

t01f883cd33948df78f.jpg

再看这八个字,内涵也非同一般。八方向化,九土来王,这种气魄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具备的,真有王者之风。

除了这八个字,钟上还有更令人称奇的设计。

钟的第三层上有一个敲钟人,每逢3、6、9、12的准点,他都会按时奏乐报时,乐声响起,最上面一层便会转出两个小人手举圆筒,各自转身之后圆筒打开亮出一道横幅,上书四个大字:万寿无疆。这也不是一般人敢领受的祝福啊。

看来这位写字人想要取悦的对象,一定不是个普通人,似乎是中国的皇帝呢。

你看他多么精通中国文化,而且专门挑选深得皇帝之心的吉祥祝福。

如果你看得更细一些的话,会发现这个写字人单膝跪地,显得恭谦之至,那么他面对的定是皇帝无疑了。

他究竟是谁呢?他面对的又是哪个皇帝呢?

我们还得从他的故乡开始解秘。

他的故乡在英国,他的制作者是英国伦敦的制钟高手威廉森,而订制者则是马戛尔尼。

这位马夏尔尼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正是他率领着英国使团于1792年访问中国,才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事件。

他要来拜访的是乾隆皇帝,所以你现在能理解为什么这座钟表会设计成这个样式,并且用了这样的祝愿之词了吧。

乾隆皇帝果然对这个礼物相当满意,既新奇有趣,又寓意美好。马戛尔尼的心思看来没有白费。

据说进贡给乾隆的钟表不止这一个,而且后来又从世界各地陆续进来了许多,其中还有不少是产自瑞士的高档货,但乾隆皇帝始终对这个写字人钟最喜欢,我想,除了它抢占了“先机”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它写下来的这八个字,实在是合乾隆皇帝的胃口了吧。

八方向化,九土来王。没有哪个皇帝不期待这样的盛况。

当然,马戛尔尼没有想到钟表深得皇帝的喜爱,皇帝也对他们礼遇有加,但他们此行的目的却丝毫没有达到。

他们想和中国通商,把他们自认为大有市场的物件销到中国,顺便赚点中国人的白银。因为在此前他们每年都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丝绸等物品,中国却几乎从不从英国进口什么。

此次他们志在必得,钟表就是让他们满怀信心的重要物品。

不过他们想错了,乾隆皇帝对这些代表当时欧洲先进科技的物件表达了一阵子强烈的喜爱和新奇之后,便不了了之了。

倒不是没了兴趣,只是此后我们中国自己的匠也自行模仿又研发出了钟表,它也就不过尔尔了。更何况我们对机械这类形而下的东西向来有点看不起,越精工细致,越像是“奇技淫巧”,所以很快这些东西也就落了灰。

其实即使是现在参观这些钟表,我仍然惊诧它们的设计之巧。

这些钟表因为制造繁难,所以大家不会让它只有个简简单单的样子就了事,而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装饰,所以它们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的样子。

大型的钟大多被伪装成了其他的样子,比如设计成一座花园,其间有人物嬉戏,或者设计成一丛热带雨林,其间有动物出没,或者做成大象拉着乐队行进,总之极尽想象力。

即使是最简单的座钟,上面也一定会有珐琅绘制的图案,金发碧眼的维纳斯和肉乎乎的丘比特等等形象,这些西洋风格的绘画,也就成了当时中国人见到的最早的西方绘画了。

后来,我们自己掌握了技术就开始仿造,这些土生土长的钟表也毫不逊色,只是在装饰风格上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传统图案。

西洋楼被我们改造成了中国式的亭台楼阁,法式花园成了中式田园,还有我们的渔樵耕读,当然更少不了中国的吉祥图案。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工匠实在是太高明,这么复杂的东西也终被他们破解了奥秘。或许皇帝也觉得西洋玩意儿不过如此,天朝上国的自豪感也因此更强了吧。最后,我们得出了那个结论: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乾隆几乎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请求,英国人为了赚钱便使出了歪主意,走私鸦片成为获利的法宝,这便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了解了这段历史,你再看这座钟,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不仅在于令人叹为观止的机械之巧,更在于它见证的那一段中国由盛而衰的历史。

其实我还没有说,和这座写字人钟一起进贡的,还有英国的滑膛枪,这是他们当年最顶尖的科技成果。当然,乾隆皇帝连看都没有看,就放进了圆明园,最后,打开包装的人是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

现在转头再看这个写字人钟上的“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它更像是一句讽刺的话了。

有时候我总会胡乱地进行一点假设,如果当年我们应允了通商的请求,如果当年我们看到了写字人背后科技的力量,如果我们当年打开了滑膛枪的包装,如果……

可惜历史从来不会有如果。

最后我还是想多说一点关于钟表的史实。

早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皇帝上贡了40余件礼品,其中就包含了两件钟表,这就让万历成为最早见到这种西洋玩意儿的皇帝。皇帝对这个前所未见的稀罕物表现了特别的兴趣,并让人随利玛窦学习钟表调试,并且为钟表的术语命名,齿轮、钟摆这些词,正是当年留下的译名,一直流传至今。

要说起来,当年利玛窦带来的那40余件礼品中,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号称与《圣经》一样在西方普及的《几何原本》,当时的中国官员徐光启自己也是科学家,知道它的价值,于是就开始翻译了这本书。此书在1607年被刊印出版,掀起了一场中国科技的革命,只可惜它没有持续下去,否则历史又是另外的样子。

还是说回钟表。

据考证,人类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测量时间,但最终,几个古老的文明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日影计时器,那就是日晷。

说起来,我们中国正是最早使用日晷的国家,早在周代就已有了日晷的雏形。

日晷像一个大石盘倾斜地搁置着,石盘的圆心上插着一根金属长针,它的影子投射下来,对应着石盘外围刻着的一圈字,这些字,一共十二个,正是我们古代用来计时的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酋、戌、亥。

太阳在一日之内位置不同,影子便指向不同的时辰,这便是最早的太阳钟。

日晷看起来不过一石一针,我也描述得如此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天文地理知识可不简单,不同的纬度,它的倾斜角度、刻度划分甚至指针的高度,都有许多的讲究,其中的科技含量相当不低。

到了夏商时期,我们又有了漏壶,根据流媒,也就是滴落的物质不同,分为水漏和沙漏。古人以壶盛水,水均衡滴落到设在更低处的壶中,最后根据一枝浮箭所指的刻度来读出相应的时辰。

现在,无论是漏壶还是日晷,故宫里也都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而言,写字人钟也可被称为一座警世钟。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