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后妃们的首饰

作者:罗米

t011a7212f445eba3f0.jpg

孝端皇后凤冠,明,故宫博物院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一生当中最华丽最隆重的装扮,一定是出嫁时那一身“凤冠霞帔”的嫁衣,不过在古代,“凤冠霞帔”并非寻常人家的女子可以享用的,这倒并不关乎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而是关乎品级。

凤冠霞帔是命妇和后妃们的服制,尤其是凤冠,在宋代基本定型并且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仪制,当时规定有龙有凤的礼冠,只有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

明代承袭宋制,规定像这样高规格的凤冠,只有后妃在接受册封、拜谒宗庙等极重要的时刻才能戴用,所以它也就成了级别最高的首饰。

皇后头戴凤冠的场景我们谁也没见过,好在十三陵的定陵,也就是明代的万历皇帝陵留下了几具完整的凤冠,堆珠叠翠、金镶玉缀,瞬间让人具体而真切地想象出当年皇后母仪天下的气度。

根据永乐年间的《明会要》记载,当时规定皇后的凤冠形制为“九龙四凤冠”,不过这里的一件凤冠却是只在冠前部有对称的飞凤一对,冠顶有金龙三条,一左一台的龙分别衔着珍珠宝石缀成的流苏串。

龙凤之间缭绕的祥云是满翠的工艺,其中还穿插着以珍珠为花瓣以红宝石为花心绕成了珠花。

如果你绕到凤冠背面,还可以看到六条“博鬓”,也就是垂在冠背后用珍珠宝石装饰的“小尾巴”,它们呈扇形左右散开,倒很像凤凰的辉煌的尾羽,很能烘托出后宫之主的气势。

虽然这件三龙二凤冠比起“九龙四凤”的规格要减省了不少,但珠翠环绕之下,凤冠仍然显得华采非凡、尊贵无朋。

在古代,尤其是在宫廷里,无论是服装还是首饰,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明辨尊卑,不同等级的妃子使用的珠宝材质、数量甚至制作工艺等等,都不一样,由皇后以降都得逐层递减,所以即使再爱美,后宫佳丽们也不敢随意使用不该自己享用的首饰,要不然就犯了大罪。

我们的古装戏一直很热衷于展现后妃们的宫斗,至于那些从底层开始经过不断升级打怪最后站到后宫之巅的故事,就更有人气。不过我总觉得作为女性,权力的诱惑或许还在其次,真正拼了命奋斗的动力,会不会更多地来自于女性本能里对美的渴望呢。

在宫廷里,一切都以等级为基础,只有等级越高,拥有的服饰才越璀璨华美,而在寂寥深宫里的人生,也才越有可能多那么一丝丝的生命华彩吧。

或许还有一种更可怜的心态,后妃们只有被更多更华美的珠翠环绕,她们才能获得更多一点的信心,在这佳丽如云的后宫里,去拼得帝王多一点的眷顾吧?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经这么说过:“为什么成角?就为这订制的髯口,就为这点翠的头面儿!”

情形似乎是很相似了。

梅先生提到了点翠,这确实算是千金难求的奇珍。因为清宫剧的热度,点翠工艺也渐渐被人熟知。

翠即翠鸟,点翠也就是先用金银等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蓝色的羽毛粘贴镶嵌在座上,因为翠鸟的羽毛色彩鲜亮艳丽,并且在光照下会产生幻彩的效果,所以独一无二,没有任何颜料甚至宝石的色彩和光泽能够比拟。

不过,翠鸟数量本就稀少,再加上翠鸟形体比麻雀还小,只有背部、颈部和羽翼上的毛是翠蓝色,所以能够被用来点翠的就更少。

这件凤冠通体幽蓝,这是满翠的工艺,自然也就是奢华昂贵和珍稀难得的代名词。甚至不用走近,只远远瞥见这夺目的蓝,便已经能够感受到它主人身份的非同寻常了。

当然,也只有等级越高的饰物上,你才越有可能看到这一抹梦幻般的醉人幽蓝。

t01c8006d10593639c9.jpg

t010679c12286124379.jpg

这些首饰上的蓝色就是点翠的效果

故宫收藏得最多的还是清代的首饰,《大清会典》中所载的后妃冠服上的珠宝有朝冠、金约(类似发箍的束发饰物)、耳饰、领约(套在衣领处类似项圈的饰物)、吉服冠、朝珠等六项。

不过,实际上后妃们日常的装饰品要丰富得多,除了钿、簪、钗、环、镯、串这些常规首饰,比较特别的还有用来撑住发髻的“扁方”,这是专门配合清代女性“两把头”的实用饰物。

t01fa0c5aa3e93d8236.jpg

t01e562b99d13777f80.jpg

因为清宫剧的刷屏,大家一定对用来保护指甲的护甲套印象深刻,虽然它产生于明代,但在清代却大放异彩,成为后妃们一道不能忽视的指上风景。

还有,你千万别以为首饰是女性的专属,其实男性也同样有饰物,而且数量也不少。哪怕是最日常最不起眼的帽子顶上,都有不容忽视的饰物——顶带花翎,它们同样以材质和数量作为等级的区分物。

当然,男性的饰物更多的是从实用器物上发展而来的,比如为了扣住弓弦保护手指的扳指、为了勾系皮革腰带的带勾等等,它们都出现得很早,商周时期便已初具雏形,后来,它们的装饰功能渐渐掩盖了实用功能,当然男性佩戴饰物不是凸显美,而是为了凸显霸气。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