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形拓,古代的3D照相机

作者:罗米

t01f9355575a705d057.jpg

我们现在为文物建档,最基础的工作就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地拍摄它们的全貌和局部细节,这样也便于大众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但你有没有想过,古人没有照相机,他们是怎样为器物“留影”,并且广为传播的呢?

当然,依照原样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发明了一种绝妙的方法——拓印。

拓印相当于在纸上原样复制,拓成的作品就称为拓片。

拓印的功能极其强大,它被使用最广的是复制碑刻、铭文等等,连笔锋都可以做到分毫不差。一件文物还可以被拓印多次,所以对于古人来说,拓印就是“拍摄”和“复印”的小能手。古代的书法名碑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广泛流传。

拓片的内容很丰富,除了书法作品以外,还有大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内容,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即便许多古代的器物经已毁,拓片却完整地将内容保留至今,成为了重要的史料。

由于制作拓片并不十分复杂,所以古人极尽想象,几乎把所能找到的刻有文字和图案的东西都拓了个遍,大到摩崖石刻、书法名碑、画像石,小到甲骨青铜甚至钱币,概莫能外。

制作拓片主要有三步:上纸、敲打、上墨。

先用清水洗净被拓之物的尘垢,待干后再均匀地刷上一层用中药白芨煮的水,具有一定的粘度,可以防止纸在拓印的过程当中被移位。

上纸后用软毛刷把纸平平整整地刷在拓印物上,中间既不能有空气,也不能出现褶皱。

为了防止拓印的过程中拓纸受力过多而破裂,上面一般再盖一层纸。随后用鬃刷或者扑子来回刷纸面,等字或者图案全部凹到下面的刻槽里就可以上墨了。

上墨要用丝绸包着棉花做成的拓包来蘸墨,再均匀地擦拂或者扑打,最后达到墨色均匀、图案分明的效果便可揭下了。

被拓之物无论是图还是文,大多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拓印的时候胆大心细也就足够了。

如果只有这个技术含量,拓印还不太值得我们一说。它最神奇的效果,是制作器物的全形拓,也就是把一件立体器物的全貌都拓在一张纸上,制作一个完完整整的3D照片。

这就是高难度的动作了。

清末兴起了以研究青铜器、碑刻为主的“金石学”,全形拓也初创于此时,主要用来传拓青铜器。

最开始,金石收藏家陈介祺采用了“分纸拓”法,将青铜器量好尺寸,画出精确的外观轮廓图,再将器物分为器身、器耳、器腹、器足等部位分别拓印,把这些拓片各部分拼粘在青铜器上相应的位置,就形成了全形。

这还不算最难的。

更有挑战性的是整纸拓,也就是用一张纸拓成整个器形。它运用了西方传入的透视、素描等技法,事先也要勾勒出器物的精准轮廓。由于纸面不能裁剪,所以一张纸在拓不同部位的时候要不断转移、对位,一次移动幅度不能大,纹样线条也要拼接流畅,非常费工夫。

全形拓的制作相当繁难,当时也是文人的雅好之一,并且出现了不少名家高手,只可惜这种工艺在民国时期就失传了,好在现在有当年全形拓名字的传人又探索恢复了这项技艺。

晚清民国画家们还独出心裁,在全形拓片的基础上绘制花鸟图案,实在是有说不出的高古和风雅了。

和它们比起来,即便是再高清再艺术的现代照片,也显得略略有点平乏、浅陋,意趣不足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