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方斗式杯,看谁能千杯不醉

作者:罗米

51666[1024].jpg

银方斗式杯,清,故宫博物院

我相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对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回记忆犹新,大观园里淘气的“主人们”对刘姥姥的各种花式捉弄,扎扎实实地展示了一回这个鲜花着锦的贾府武装到牙齿的富贵。这场欢会上的许多细节,也就令读者唇齿留香了。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同的人在《红楼梦》里看到的绝对是全然有异的东西,不过在这一回,大家看到的或许会比较一致些吧,那些挖空心思设计出来的酒食饭菜,一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最出风头的自然是那道“茄鲞”,它让后世无数的“吃货”神往之至,于是不断有人如法炮制,只是据说味道其实很不如工艺这般令人叫绝。

不过,我第一次读到这一段,印象最深刻的倒是刘姥姥用的酒杯。

刘姥姥在席间很是兴奋,还双手还比画着行酒令,又生怕失手打碎了瓷杯,于是请凤姐为她换一个木头的,纵是打碎了也不妨。

刘姥姥是穷人家出身,对一个瓷杯如此小心翼翼实在是很符合她的身份。

可是,对于贾府这样的高门大户根本想都不会想到这一层,所以刘姥姥的担忧对于凤姐来说,倒恰好像是一个提醒,让她生出一个捉弄刘姥姥的新主意来。

于是凤姐和鸳鸯合计,把“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拿来,灌她十下子”。这当然也是又一次花式炫富。

因为这样的杯子实在是很少见,刘姥姥算是个“有见识”的,也见过金杯、银杯,却根本想不到这木头杯子会是什么样。

待套杯拿上来,“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连十个挨次大小分下来,那大的足似个小盆子,第十个极小的还有手里的杯子两个大;喜的是雕镂奇绝,一色山水、树木、人物,并有草字以及图印。”

在这一套杯子面前,任凭如何的海量,也不敢随便说能够“打通关”了。

凤姐的捉弄自然是得逞了,后来贾母、薛姨妈等人怜惜姥姥年岁已高,只让她喝了最大的那一杯,仍然让她喝得醉醺醺昏沉沉,才有后来误入宝玉怡红院的事,又是一场热闹。

我小时候是从没见过套杯的,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十多层的俄罗斯套娃,才想起这套杯子应该和它类似。

不过,套娃不如这套杯子精巧,做不到雕镂奇绝,更不会有山水、树木、人物这么丰富的图案。

因为没见过这种套杯的实物,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出自作者的想象力,竟然在杯子上做出了这样精致的文章。不过,直到发现故宫收藏着这么一套银杯,才知道这样的套杯,其实是有传统的。

这是明代的一套银制方斗杯,一共12件,套装得严丝合缝。最大的口径8.2厘米,底径4.5厘米,高4.2厘米,容量超过150毫升,也就是三两酒,最小的口径4.5厘米,底径2.5厘米,高2.8厘米,只有大约33毫升,不足一两了。

一套下来,就要喝下去两斤多了。

我们早年的粮食酒度数是不高的,这一套下来酒量稍好一点大概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这套杯是明代的,这个时代烧酒蒸馏技术早已成熟,所以白酒纯度和我们现在的差别已经不大了,再这样喝一套,不是真正的海量,已经完全无力承受了。

所以,在唐代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要是穿越到明代,面对这一套,可能也有点发怵了。

还有宋代的好汉武松在景阳岗连喝十八碗,别说还能乘兴打虎,大概老虎把他吃了,他都醉得没一点感觉。

所以,我想这套杯子其实大多数时候应该也是被束之高阁,和贾府的那一套木杯一样,如果不遇到极其特别的场合,它是很少露面的。

这套杯子同样很别致,内壁是浅刻的山水人物图景,四壁的画面都是连接起来的,组成一幅故事画。

更有匠心的是每一个杯子内壁刻的图案都不相同,却都是历史上关于喝酒的著名场景,比如魏晋时期最富盛名的“竹林七贤”;东晋王羲之做东道的著名聚会“兰亭修禊”;唐代白居易、胡杲等“香山九老”在洛阳龙门寺聚会;宋代驸马王诜在自己的宅第邀请豪苏轼、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参加的“西园雅集”;等等,既有古意,又有情致。

被这样的套杯灌醉,大概也是心甘情愿的吧。

到了清代,我们也偶尔能见到瓷制的套杯,以人物故事画为装饰,但这种瓷套杯几乎都为圆形(对于瓷器来说,方斗式的造型比圆形要难得多,更何况还要严丝合缝地成套)。

可是,这些还都不是木杯啊!

别急,木杯也有。

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都收藏着17世纪作为外交礼品由西方传入的木杯,多的一套达上百件,外面还有专门的匣套用来收纳。

这些套杯几乎没被用过,因为实在没人这如此雄豪的酒量啊。

当然,风雅的古人,尤其是文人大概并不屑于比酒量,所以他们便在酒杯的造型上下工夫,最成功的一件应该数元代这件银槎杯,便成功地伪装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案头摆件,这个道骨仙风的老人斜椅枯槎读书的造型,又为酒杯平添了许多仙气。

大概没人怀疑,用这个银槎杯饮酒,饮的一定是玉液琼浆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