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木博戏俑,小心玩物丧志啊!
作者:罗米
彩绘木博戏俑,汉,甘肃省博物馆
我其实一直是很好奇古人在闲暇的时候都玩些什么样的游戏的。毕竟琴棋书画太雅,只有少部分极富修养的文人才玩得起来,一定不会是大众娱乐,而且即使文人之间也肯定不会只限于这些休闲娱乐方式,因为这些都太安静了,冷冷清清的一点都不热闹,所以我敢肯定一定会有更接地气更热火朝天的娱乐方式。
嗯,看到这件彩绘木博戏俑,这个疑惑就有了答案。
这是一件西汉的木制彩绘俑,两个老头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眼前的棋盘,手上还伴有姿势,看上去倒还很“斯文”,不过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于胜负两位还是相当在意的。
再细看他们面前的棋盘(称为“博局”),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他们在玩的正是当时最流行的博戏,名为“六博”。
这是一种掷采行棋的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被称为“六博”。
有人考证出六博大概的玩法:棋盘被纵横拐角的线(西方人看这些线类似字母TLV,所以后来把铜镜上面的六博纹直接称为TLV纹)共分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水中放入两枚“鱼”,以及双方各自的六枚棋子。游戏开始后,双方轮流掷“琼”(也就是骰子的前身)行棋,走到某些地方就可以吃掉鱼,也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从而获得博筹,先赢得六根博筹的为胜。
我也无意考证到底是怎么玩,看上去规矩似乎并不烦难,毕竟太难了没人会玩,这个游戏也就无法风靡全国了。不过仔细看看纵横交错的棋盘,想要获胜还是很需要费些脑筋吧。
这种游戏起源很早,到底何时开始大家也说不清,据说商代便有了雏形,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两个“赌徒”,就是商王武乙和周穆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极为流行了。据记载当时齐国的临淄因为富裕,大家的娱乐生活也就很丰富,“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蹴鞠”,真是一片欢腾啊。六博这种游戏其实是带了赌博成分的,所以参与的人就更多。
到了秦汉时期,六博更成为上到天子百官,下到平民百姓都极其热衷的全民游戏,大家不仅爱玩,而且好赌,渐渐就有些人专以博戏为业,人称“博徒”,听起来比现在的“赌徒”要雅多了,但实际就是一回事。
到了汉武帝时,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名叫许博昌,他在当时名扬全国,当然不仅因为他把六博玩得炉火纯青,更重要的是他会总结经验,据说他编出一套六博口诀,在长安一带脍炙人口,连孩子都能熟背。
这还不算,这位高手还把赌博上升到理论高度,写了一部《太博经》,到东晋的时候都还在流传,这真算是高手中的高手,赌徒中的赌徒了。
既然是赌博,一定就有赌博的危害,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太过投入六博的人也一样,输了钱荒了田还是小事,西汉早年还因为玩六博太过投入,引发过一场大血案,汉代的历史差点改写。
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和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玩六博。结果两个人玩得太认真,就争执起来,刘贤因为言词不太恭敬,刘启激愤之下提起棋盘就砸向刘贤,结果失手把他砸死了。
作为父亲的吴王刘濞当然是既伤心又愤怒,但对于皇帝和太子也没有办法,只能生闷气,并且以称病不上京朝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结果皇帝得知他并没有真的生病,扣押了使者,恐惧让吴王产生了反叛之心。虽然不能绝对地把这场六博的意外和吴王的叛乱联系在一起,但这至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催生因素。
后来的七国之乱吴王正是领头人之一。
这个教训真是够大的了。
所以甘肃省博物馆这的件木博戏俑,或许表现的还不是六博到了高潮的一幕。
在河南出土的陶制六博俑以及东汉的画像石上,更多的表现为一人高举双手,身体夸张地前倾,另一人则双手摊平前伸,动作显得激动了许多。
画像石上还不仅有凡人开局作博戏的图像,更有神人对战的场景,紧张激烈处以至于手舞足蹈,很有感染力,让我们观众都恨不得加入一战了。
大概当时六博游戏太过流行,以至于许多人玩物丧志,于是便自然产生了“劝赌歌”。
敦煌写本里就有《孔子项托相问书》,其中有一段就是借假小朋友相托来劝诫世人远离赌博。
文本很有意思,朗朗上口,当时应该也是广为流传的,流行程度应该比那个六博口诀更甚至,敦煌还有藏文写本。
有一天,孔子遇到小朋友项托,便邀他一起来玩双陆,结果小朋友一本正经拒绝了,他说:“吾不博戏也。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益之事,何用学之!”
你看,小小的相托论起赌博的危害来,上自帝王下至小儿,一个都逃不掉。帝王荒废基业,百姓影响生活,至于小朋友要是胆敢参与,那就少不了一顿好打了。
当然劝也是劝不住的,毕竟人们有娱乐的需求。
我们现在常说“博弈”,六博在古代便被称为“博戏之祖”。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