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全景图,中国外销画
作者:罗米
广州港全景图,清,广东省博物馆
说起油画,大家下意识地就会与西方绘画匹配,无论如何不会和中国古代绘画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中国古代美术史当中,绝难看到油画的身影。
其实,在一个人们的印象当中和艺术不太沾边的地方,有一群画师不仅熟练掌握了西洋油画的技法,还画了许多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它们被带到西方,并被西方人收藏。
这个地方就是广州,而这些画,就是著名的“外销画”。
外销画的产生,先有一个输入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西洋的油画作品和印刷品的输入,还有西方画家的传艺。
在当年随着西方货船进入中国的白银和货物之外,还有一些油画、印刷品和画师,当油画这种新奇的技艺被广州本土的画师发现并学习之后,中国就此诞生了第一批外销画家。
最早的时候,由于远洋的西方水手海员需要有人帮忙画像作为“照片”寄回家乡以报平安,所以广州的中国画师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技艺受到了青睐。到了后来,有商人发现中国画师的水准越来越高,但画价极为低廉,其中大有利益可图,于是开始把西方的油画订件接来交由广州的画师绘制以赚到更多的差价。
中国的画师们除了“按样加工”,也“发明”了新鲜的样式,那是些包含浓郁的中国风情的作品,包括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场景、城郭楼台、自然风光、官员仕女等等,这些作品备受外国人喜爱,他们也很乐意掏钱购买这种类似“明信片”一样的作品,于是这样的外销画也就成为了一种中国输入的热门纪念品。
当年在广州“十三行”便有许多这样的画铺,其中不乏高手,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声名。
比如这一幅长达2米的《广州港全景图》。
根据画后面的标签残片来看,画家名为“煜呱”。据考证,这位画师水平相当不错,所以在当年的外销画作坊里能排得上号,他的画店名为“怡兴”,在广州和香港都设有分店。制作一件2米长的作品,在当时也不算是小活,所以他画得很认真。
《广州港全景图》很丰富,很写实,对得起“全景”二字。
它就像相机一样如实记录了当年广州港的全貌,除了多达三百余艘的各色船只以外,还有广州沿岸城区的地标,实际上为我们现在按图索骥追忆盛景提供了绝好的线索。
画家的视线向珠江北岸望去,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炮台一带,广州旧城区的标志性建筑如怀圣寺光光塔、花塔、镇海楼以及教堂等等,都历历可数。在当年还找不到哪一幅图,对城市的风貌画得如此细致完整。
现在,这些地标性的高塔重楼,仍然屹立在珠江之畔,不过画中那些原本用来镇守国门的炮台,却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被摧毁殆尽。
此画作于18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谁能想到这样一幅为外国人展现中国美好景致的风景画,却不意成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见证。
看画面千帆竞秀,商旅穿行,这是何等的热闹和繁华,谁又能想得到此时的中国已经渐渐加速滑向了深渊,往后的数十年处处挨打、民生凋弊,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掌控呢。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再来审度这幅全景图,便能察觉广州港这种令人震惊甚至咋舌的繁荣似乎显得有些“畸形”。
它的繁荣是以其他港口的凋零为代价,它的开放背后其实是深重的封闭和沉寂。古老的大清帝国也便在这沉寂当中渐渐萎顿了下去,只是因为门关上了,那个离广州数千里之遥的紫禁城自然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并不知晓而已。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