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中秋节的必备“玩具”

作者:罗米

t0132f5d5d7df90ecd1.jpg

t034500282e4b40591e.jpg



兔儿爷,清,故宫博物院

在冷冰冰的深宫里,即便是有皇位要继承,皇室子孙的生活中也总是缺乏温情的,更别说时不时还有“玄武门之变”“九王夺嫡”这样的宫廷夺权阴谋和兄弟手足之间的杀戮,所以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当然,这样冰凉的生活当中,当然也还有一些温暖,比如尚在幼年的皇子们拿到玩具的那一刻,大概就和皇宫之外的孩子们一样,能够享受到片刻无忧无虑的童年吧?

皇子们的玩具自然是最华贵最精美的,金银打造的也是常态,还有一些特别有“科技含量”的,尤其在清末,皇子们可以得到不少特别“洋气”的机械玩具,比如八音盒、机械人偶等等,它们是来自海外的进口货。

不过,在这些玩具当中有一样既威武神气又特别接地气的,就是“兔儿爷”。

文献中关于兔儿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明代的《花王阁剩稿》当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兔儿爷的原型是月宫中的玉兔,中秋节我们有拜月的传统,所以玉兔也跟着沾了光,再加上它的形象一向是拿着药杵捣药的,更符合人们消病去灾的愿望,也就自然成为儿童祭拜的对象,也成为孩子们的保护神。

既然成了“爷”,这小玉兔就得拿出点“爷”的气势和威风来了。

所以,兔儿爷虽然以泥捏塑而成,但被高度拟人化了,多作武将形象,常常是头顶金盔斜披红袍,露出里面的金甲,威风凛凛,气势夺人。

为了把气场烘托得再强大一点儿,兔儿爷身后还会扎着靠旗,打扮得格外隆重。除了头上两只长长的耳朵和三瓣嘴以外,你还真是很难看出这是一只兔子。

兔儿爷的架势也端得很足,有时候是一手握杵一手持臼,显现着它的“老本行”;有时候是跷着二郎腿,一手肤在膝盖上或者端着腰上的玉带,一副君临天下的神气。

不过,无论气势做得多足,只是这两只耳朵竖着,到底也就显出了稚趣,它也就只能是给儿童祭拜和把玩的物件了。

到了清代,北京地区经常有瘟疫流行,捣药的兔儿爷就更加流行一时。《清稗类钞》中记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有一致的诉求,连皇宫中都一样,现在故宫里还收藏着一些清代的兔儿爷,正是当年购自民间的物品。

大型的兔儿爷能高愈一米,这种只能用来祭拜,大多数都尺寸较小,高不盈尺,它们多数是被作为了玩具。

除了来自月宫并以捣药为业的特殊身份,让兔子被尊为“爷”以外,其实兔子还因为非同一般的繁殖能力而被寄托了子嗣繁多、人丁兴旺的期待。

大家希望兔儿爷不止能治病救灾,所以为它安排了不同的坐骑,寄托不同的祈求,它时常身骑猛虎(到底是兔儿爷,连老虎都得俯首帖耳乖乖听命),这种形象是为了突出公正、勇敢和光明,以使邪秽退让,保佑平安;也有骑着白象的,代表吉祥平安;如果骑鹿,则代表健康长寿;骑瑞兽麒麟的则代表步步高升;还有坐在牡丹花丛中的,寓意富贵,坐在莲花座上的,寓意清廉,骑葫芦的谐音“福禄”,骑如意的意思就更加直白了。

兔儿爷在整个清代都很流行,到了乾隆时期,兔儿爷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形象变得格外丰富以外,兔子最有标志性的三瓣嘴也被画成了一字形的嘴,拟人化的程度更进一步加强了。

据说因为乾隆属兔,他的生日又在农历八月十三日,恰逢中秋时节,所以这个形象也就与皇帝产生了关联。

另据考证,兔儿爷在当时最正宗的样子是身穿黄蟒袍、背着大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旗的形象,这不正是戏剧当中皇帝的样子吗?

不过,皇帝到底还是凡人,他自己尚且还要祈求神灵保佑呢,所以民间也就不信这一套,仍然按着自己想象的样子,制作着自己的兔儿爷。

这种身穿黄袍的“皇帝兔”,到底是没有流传下来。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