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荫仕女图:中国最早的油画

作者:罗米

微信图片_20230913121602.jpg

《桐荫仕女图》,清,故宫博物院

美术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提到西方美术,文艺复兴已经算是很古老的时期,而涉及中国美术,明清却是个相当晚近的时期,其实西方文艺复兴的高潮在15-16世纪,正是我们的明代。

由于存在这种特殊的“时代错乱”,我们也就总觉得油画在西方出现很早,而在中国出现得却极晚了。

其实,早在500年前的明代,我们就有了画在木板上的“新会美人”,这是我们现存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油画之一,算起来,也就是16世纪的事,比西方出现真正成熟技法的油画晚不了太久。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一幅圣像油画,这可能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油画,但时隔不久,随着外籍传教士接踵而来,油画也随之在中国慢慢扎下根来。

到了清代从康熙朝开始,不少外籍画家开始进入宫廷,油画的技法也就在宫廷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经过发展,油画到了乾隆朝已经成为仅次于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大画种。

有了这样深厚的历史基础,康熙时期的屏风油画《桐荫仕女画》便呼之而出了。

这是真正按西方油画的技法创作的作品,画面比较忠实地遵守着西方的焦点透视原理,光影效果显得特别突出,所以让建筑显现出极其强烈的立体感,还有湖中的那块假山石,也显现出厚重的质感。

不管怎么说,浓浓的西洋风一看就和我们传统的绘画大异其趣。

这架屏风应该是皇帝委派的一个相对“大型”的任务,屏风背面还有康熙皇帝临的董其昌的书法,可见皇帝对它是很看重的。

看得出来画家相当努力,想要把自己学到的这种新技能尽可能在皇帝面前露一手,所以从构思、布局到细节,确实抓住了西洋油画的一些关窍。

不过,毕竟前来中国的西洋画家“师父们”水平就不算一流,又加上中国本土画家“徒弟们”接触这种新画法的日子不长,所以画面整体还是显得生涩稚嫩,许多细节上还留有不少瑕疵,比如来光的方向就略有不统一之处,人物的服饰颜色过于平板,缺少丰富的明暗变化,还有最右边的那棵树,叶子画得好“卡通”。

这些,其实正是我们传统绘画留在早期油画中的痕迹。

所以这种稚拙的味道,也正是我们中国本土早期油画中属于自己的特殊趣味。

毕竟有了一个开头,等到清末,广东十三行已经成为外销油画的重要生产地,那里最高水平的油画,便是与西方一流绘画并置也已经不输神采了。

毕竟是外来新的事物,所以艺术家们尽管费心费力,但仍然有点勉为其难的意味,如果换到我们中国传统工艺上,艺术家们就得心应手,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了。

“桐荫仕女”是个很受欢迎的题材,所以除了绘画,我们的工匠在玉雕里也使用了这个题材。

这是玉雕中的一件“神作”。

t01b3458d133ecd8dde.jpg

从正面看去,这是一个藏在假山树石后面的月洞门,门口有一位手持灵芝的仕女正在窥探着门后的景色,似乎正要启门而入。

绝妙的是这扇月洞门可以自如开合,门打开后,内侧也站着一位仕女,手捧宝瓶与门外的女子对望。

一道光从门后透出来,仿佛它后面便是玉洞仙源,引人遐想无尽。

这样的构思实在是令人称奇。

不过说它是神作,还远不止是这构思的奇巧和雕工的精湛,最令人意外的是它的材料来源。

这件作品的原料其实是个“边角料”,是雕琢一个玉碗之后留下的“弃物”,后来工匠因势就形,巧用俏色,这才成就了这样的神来之笔!

所谓的匠心,这便是极致了吧!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