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农耕社会的吉祥物

作者:罗米


6 五牛图.JPG

韩滉《五牛图》,唐,故宫博物院

我们是农耕文明,所以也就格外喜爱牛,与牛相关的词,似乎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就连我们形容一个人很厉害,也喜欢说他很“牛”,那么,一幅全是牛的绘画,那就是真正的“牛”画了。

《五牛图》就是这么一幅“牛气冲天”的作品。

这是唐代画家韩滉所绘的一幅手卷,画面上是五头神貌各异的健壮耕牛,从右向左缓缓行进,像是一天的农活干完了,正悠悠地在晚霞里踱着步,向着炊烟升起的方向走回去,让人看了心里舒缓又踏实。

五头牛都是我们农村常见的黄牛,皮毛的颜色多样,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头最是老成持重,昂首前行。唯有它戴着鼻环,环上的红络脑像是为它披挂的冠冕,显出一派王者之风。

6 五牛图00.jpg

后面的牛就像是它率领的部众了。

接下来的那头黄牛舌头轻轻吐出来,让人觉出了它的一丝调皮。它边走边掉过头来,大概是后面的那头牛没有跟上来,它正在催促吧。

6 五牛图1.jpg

第三头比较特别,正面朝向观众站定,不知为何,这头壮硕的黑牛让人觉得它很有点撒娇的意思,似乎不夸它几句它便不肯走。这样独特的视角在中国画中也极为少见,更显出了特别的妙趣。

6 五牛图1..jpg

第四头是黑白花斑的牛,一身花纹就显得活泼了许多,再加上这欢脱又傲娇的神情,想来它心情应该很好,所以脚步显得很轻快。它的头仰得高高的,鼻孔张开着,不知在嗅着什么气息。或许是田间地头的麦香吧?

6 五牛图1.3.jpg

第五头牛走在最后,一边走一边在路边的小荆棘上蹭痒,大概是因为这样心不在焉才落到了最后吧。看它弯弯的眼睛和牛角,一定相当享受。

如果不是画家对牛深有观察并且富于情感,哪里能够把它们画得这样神气活现呢。

6 五牛图1.32.jpg

不过,要说起韩滉的身份,你大概会有点意外。

韩滉并不是农民,甚至从来没有生活在农村,他出身唐代贵胄,做官做到尚书右丞,后来被封晋国公。他在做官的过程当中当过户部侍郎管理各地财税,又当过各地刺史、节度使等等,所以虽然他未曾出身农家,但在任上他很有作为,体察民情,大兴农桑,政声相当不错,可见他对于农村是相当熟悉的,所以对农民最重要的“工作伙伴”耕牛,也就熟悉之至并且饱含深情了。

史载韩滉喜爱画田家风俗,尤其擅长画牛,在当时就相当有名,所以这幅画一直就极受众人推崇。

《五牛图》 原先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在画末题了“唐韩滉五牛图真迹”,它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不过,这一段御题后来被裁去,名字也就不见了。

等到宋朝南渡,这件作品又被宋高宗赵构带在身边到了临安。宋亡以后,此作流散于民间,到了元代便落到当时的大画家赵孟頫手里。

赵孟頫极为欣赏这件作品,于是题赞了其为“神气磊落, 稀世名笔”,现在画的拖尾还留了赵孟頫的三段题跋。第三段的题跋中他写了一句“此图仆旧藏,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这说明《五牛图》也是几经辗转了,至于为什么他自己没有保护好这件珍品,他倒是没明说。

在明朝时,这幅画被浙江嘉兴的收藏大家项元汴得到,明末清初的战乱让它又去向不明。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宫廷在民间广搜珍宝,《五牛图》于是从民间被送入宫中,呈到了乾隆面前。清宫里的岁月还算安稳,但是好景不长,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此作遭盗抢后就地抛售,被香港汇丰的老板买下。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五牛图》传出即将在香港被拍卖的消息,当时开价10万港元。知悉此事的中央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周恩来总理立即批示文化部派专家赴港鉴定,确认真迹无疑后,又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购下,并由专人护送,此画最终复归故宫。

《五牛图》回家之时污垢遍布,伤痕无数,又经过几年的清洗、揭裱、修缮等细致艰难的工作,才以崭新的姿态与我们见面。

现在,大家对这幅画的赞美和珍视除了因为它的水准高,更多在于它的年代久远难得,并且作为中国人,天然对“牛”有一种亲近喜爱的成分。也正是如此,相比于其他的动物绘画,这幅画的“隐喻”和“意义”也总是被不断地认真解读。

有人考证韩滉家里一共有五兄弟,所以五头牛恰好是喻指他们五兄弟能像牛一样任劳任怨地效忠于君王。

但也有人认为它潜藏着唐代的时局密码。

唐朝后期,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互相倾扎,前后持续将近40 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所以有人因此认为《五牛图》正代表着“牛党”首脑牛僧孺在唐代的政治浮沉。

第一头牛红缨络脑稳健激进,这是牛僧孺高中进士后初入朝廷;第二头牛依然昂首表示他被提拔;第三头正视观众,表示他在唐文宗时再度入相,睥睨天下,但牛为灰黑色,意指牛僧孺专权,唐王朝失色;第四头牛呈退让状,表示李德裕得势,牛僧孺无奈退让;第五头牛头低了下来,表明此时牛僧孺势微……还有各种细节,都与当时的政局一一附会。

由于没什么实据,所以这种说法显得过于主观,显然是有些过度阐释了,不过历史上也确实有些作品涵义隐晦,如果不在笔缝间寻找,实在很难领悟作者的深意。

作品越重要,围绕它的争论也就越多,这原本也是艺术史上的正常现象。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