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威农少女,现代艺术的第一幅一

作者:罗米

t01c30408cd718794c3.jpg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07,纽约现代美术馆

我们谈论艺术,总会提到古典、现代这样的字眼,毋庸置疑,古典艺术的源头在古希腊,但是现代艺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嗯,这确实是个问题!

至于答案,就很多了。艺术史家们一直各说各有理,最后大多数人勉强达成一致,认为代表现代艺术发端的,是一幅画,一幅毕加索的画。

它是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除开在小学语文教材上画蛋的达·芬奇,悲情的梵高,毕加索应该是我们第三最熟悉的西方艺术家,不过其实如果抛开名气,大部分人是并不喜欢他的作品的。

因为他的作品太“丑”。

正是这个“丑”,成了就了现代艺术的开篇之作。

好好的少女被画成了这幅奇形怪状的模样,让人有些不忍直视。

虽然勉强还能看得出来哪是头哪是身体,但她们完整的形体被破坏了,代之以被切得七零八落的块面,而且每个块面都被“懒惰”的艺术家画成了简单的圆弧形、三角形、四边形等等,没有过渡,没有阴影,没有体积感。

曾经绘画中的三维幻象被面无表情地丢弃了,连一点留恋也没有。

这些平面的几何形状又像是被随手打乱、翻动,再由“笨拙”的画家重新拼在一起,形成了那么拙劣,可笑的图案。

这些少女根本不像是真人。

这正是毕加索的本意。他就是要让她们不像真人,因为画得像真人,那是古典艺术已经做到极致的事情,而现在,他要另起炉灶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毕加索,我们也就不妨暂时抛弃对“真实”的执念吧。

还好,毕加索毕竟还留下了具象,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五个人,而且确实是五个女子,虽然长得很吓人。

从左往右。

最左边的少女侧着身体和脸,不过她的眼睛却并不像是侧脸该有的样子。你可以看看其他人的侧脸,眼窝接近三角形,而这大圆眼睛显然是正面看去的样子。

可见画面中呈现出来的图像,并不是一个时间一个视角上看到的,而是看了侧脸又看正脸,最后把两重图像组合在了一个平面里。

这似乎有点时空扭曲的意思呢!

不止这一个少女如此,其他的少女都有这样的特点。

中间两个女子的鼻子,显然是侧面看上去的样子。

右边的两个少女处理也类似,蹲着的那位眼睛都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毕加索让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物体的各个面,这就是他的策略。这也正是和古典的焦点透视、三维空间大异其趣的地方。

早在马奈、印象派等人就已经开始破除三维幻象,把绘画还原到二维,但毕加索又推进了一步,把不同时空的物象组合在一个画面里,甚至因此具有了某种四维性。

这就厉害了!

他用这样的手法还创作了许多作品,比如《哭泣的女人》《三个乐手》,可以看得更加明白。

他其实无意“塑造”形体,他是在用这些碎片“表示”形体。

他的这种方式被称为“分析立体主义”。

这种观看与切割的方法,其实也正是来自塞尚的启蒙,他就一直在探索用块面和形体构造物象。

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所以他的“儿子”也就是现代艺术本身咯。

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比塞尚走得更远,更彻底。

这些被切割得零散破碎的形状,在画布上寻找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它们与其他形体、色彩交织混杂,但每个元素都是独立的,这些形与色、点与线成了主角,它们此时已不必被强迫着去讲述一个故事,也不再非要假装成一个人或者一棵树。

就像这幅画,毕加索只不过是借了这几个女子的身体来探索画面本身的奥秘,如何进行抽象,如何进行简化,如何进行构图,如何再将它们组合。

其实她们不用像一个少女,更不用美,多么轻松愉快,多么自由自在!

在真实和幻象之间,我们要动用自己的脑力,让它们重新构成图景,这是画家给观众留下的“任务”。

这也正是“现代”艺术的性格和脾气。

毕加索后来在切割形体重新组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画面上的形体也就越来越难以辨认。

他是要另一位艺术家勃拉克和他做的差不多的尝试,他们一起被称为立体主义。

毕加索一生创作激情格外旺盛,所以画风还有许多发展和变化,不过,几乎所有的画面,都一样的“丑”。

于是,我们不禁生出一个疑问:

他拥有如此盛名,是他真的功力过人,还是一场艺术家和评论家们合伙蒙骗大众的阴谋?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十四岁就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但我用了一生学儿童画画。”

言语始终是无力的,我们最好还是来看他早年的画。

小公鸡的素描,《母亲的头像》是他15岁时的作品,《科学和慈悲》画于16岁,我想,看到这些作品,大概不会有人怀疑他真的是会画画的。

后来,他又经历过所谓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画面充满象征和抒情意味,这已经让他在巴黎站稳了脚跟。

不过,只因为他不满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亚威农少女》这样的作品。

嗯,超越自我,这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基本修养!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