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间圣母,还有孪生姐妹?

作者:罗米

t015d048ab8fed7fb3a.jpg

达·芬奇,《岩间圣母》,左边是卢浮宫的,右边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

今天这幅《岩间圣母》虽然不像《蒙娜丽莎》那样有名,但围绕它的“解密”事件,却格外有趣。

这是一件非常典型的作品,无论是画法还是画面上的细节,都非常”达·芬奇“。

画面上共有四个人物,正中间的是圣母,她右手护着的是年幼的圣约翰,另一个裸体小婴儿是耶稣。

判断两个小婴儿的身份,一是看服饰,耶稣是宗教绘画中唯一被允许裸体的,其他人都得穿衣服,所以你细看小圣约翰腰间是绕了一层薄纱的。

二是根据姿势,双手抱在一起祷告的是圣约翰,伸出两个手指作祝福的手势,自然就是耶稣了。

圣约翰是耶稣的表哥,幼年时常一起玩耍,所以许多画面中他们都会“同框”。

耶稣

圣约翰

另一边是披着红袍的天使,他伸出一只手指,指向圣约翰。

画面上圣母目光低垂,其他人物也都没有明显的表情,这种柔和淡然的神态正是达·芬奇的惯用手法,尤其圣母和天使嘴角轻浅而又温和的弧度正是达·芬奇的标志性手笔。

这是晕涂法的效果。

晕涂法是达·芬奇的发明,简单来说,就是他每次只在画面上涂很薄很薄的颜料,等一层干透再涂一层,如此反复多达数十次,画面的色彩就会显得过渡极其柔和自然。这种手法在《蒙娜丽莎》中达到了极致。

人物面部因此显得特别柔和充满真实感,他们的浅金色卷发甚至像是真的从皮肤中长出来一般,轻柔蓬松,在光线暗淡的岩洞中闪着细细的光。

最不可思议的是天使露在外面的胳膊上那一层透明的衣袖,薄纱仿佛因为观众的呼吸而微微颤抖,衣裙下若隐若现的,实在是真实可触的肌肤!

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原本就在那里,圣母子在岩洞中休息,他们周围草木在生长,河水在流淌,你似乎感觉不到任何用笔画出的线条,这正是达·芬奇晕涂法的神奇之处。

看起来,它并没什么太多的神秘,但却充满了话题性,这是因为它还有一个“孪生姐妹”。

现在收藏在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另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岩间圣母》。

“姐妹俩”的真伪就一直成了研究者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两件作品我都见过,也就愿意凑个热闹来找不同了。

两幅画最容易找出的不同有几处:

一是色彩,英国那一幅中圣母与天使的服饰以蓝色为主调,而法国的圣母披风呈现出墨绿,天使则是一袭大红披风,英国的画面显得明亮许多,而法国的则显得比较幽暗。

二是天使的右手,英国的那一幅天使没有伸出手,而法国的天使抬起右手并直直地伸出食指,这一点成为英国作品中的重大的疑点。

天使伸出的食指显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修长,这是达·芬奇作品中常见的姿势,恰好,卢浮宫还有达·芬奇的《施洗约翰》和《酒神巴库斯》就挂在《岩间圣母》旁边,它们都伸出了右手的食指,这也算是一个佐证。不过,在画中变变姿势倒是再正常不过的。

第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光环。

法国作品中四位人物头顶均无光环,而英国的却都被画出了清晰可见的光环,这被认为是伪作的铁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行其道,当时的流行人本主义,把人的精神看得高于一切,去掉光环在文艺复兴的许多画家笔下已成惯例。

卢浮宫的这一幅画完成得更早,并没有带上光环,英国那件完成较晚的却似乎走了回头路,把好不容易拉到人间的神又奉上神坛,实在与达·芬奇的气质严重不符!不过,加上光环也有可能是委托人特意嘱咐的,所以也算不上铁证。

这些不同虽然不算言之凿凿,但一切都对英国不利。

当艺术史家们一波又一波地寻找着新的线索和证据时,“圈外”的学者也没有闲着。最近有两个极有说服力的研究,都是和艺术史毫无关系的理科研究者做出的!

一位是地质学家。根据岩洞和洞外背景中的地貌和岩石样式,这位学者确定它们与意大利的真实情况无异,甚至还能够明确指出岩石上冰川期的痕迹。

但英国的那一件,不仅岩石本身形态显得太“抽象”,与真实的有明显出入,而且苔藓块的形态与品种也与画面中的砂岩不符!

这还没完。

生物学研究者也来了。

在画面中,达·芬奇画的植物种类繁多,它们被证实确实都是意大利的本地植物,连生长环境也都和画面中的一样。

据辨认,画上分别有蕨、报春花、蓬子菜、莨苕、仙客来、鸢尾等等,这些都是开在五月间的花,而英国这幅画上,植物的花期则各不相同,而对生物学颇为精通的达·芬奇断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漏洞!

出奇制胜!!!

大写的服!!!

当艺术的标准无法作出准确的真伪判断时,别忘了,我们还有科学的标准!

不过,大家还是愿意认为英国的这幅虽然不是达·芬奇的亲笔,但他本人还是参与了这幅作品,只是手笔不多。毕竟世间的”达·芬奇“太难得。只不过,这就又留下了一道难题:英国的这幅画中,究竟哪些是他的亲笔呢?

画面上还有许多细节,都是大家用来判别真伪的“密码”,这个解密过程,我倒觉得比电影《达·芬奇密码》更有趣。

因为卢浮宫这一件是真迹无疑,于是观众很热闹;英国这一件一直存疑,连观众也寥寥了。

究竟是真是伪,大家都不敢掉以轻心,绝不能错过一幅真迹,当然也绝不能放过一幅伪作!

原因不是别的,就用最庸俗的标准来说,真伪之间的价格差距,可能达到将近一亿倍!

例子就在眼前。

前几天,达·芬奇有一幅流落于私人手中的罕见真迹《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史上最高价4.5亿美元,也就是约30亿人民币,60年前,它被当成达·芬奇弟子的作品,价格不到400元人民币。

你看,画还是那幅画,一旦确实是达·芬奇的真迹,身价就完全不同了。

达·芬奇三个字,总是自带光环。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