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夜:梵高的星空

作者:罗米

u=3138200020

梵高《星月夜》,1889年,纽约现代美术馆

要说梵高最著名的作品,如果不算“以数量取胜”的《自画像》以及《向日葵》两个笼统的大系,只论单幅作品,那必定是《星夜》了。

只隔着人群远远瞥见它,它的光芒便从人缝里透出来,天空立刻灿烂起来。

我眼前的世界似乎也如这星空一般,晃动、奔腾,内心千头万绪,莫可名状。

我该从哪里开始呢?

我们还是从1889年5月23日那天的信开始吧。

在信中,梵高对他的弟弟提奥说道:“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他说的,就是他构思这幅画的情境。

而他此时,身在法国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里。

他说的那颗大金星,就是画面上的这个巨大的光团,这个月亮一般辉煌的“星”。

它的周围,繁星密布,它们闪动着奇异的炫目的光,在天空汹涌的激流和旋涡里奔腾、旋转。

这激流一路动荡着,席卷了下方的山冈,它们在星河的光辉里越发暗了下去,像是咆哮起伏的海浪,一路翻滚到了天边。

低矮的小的屋子轮廓又粗又黑,分明地立在地平线上。尖尖的教堂顶刺破了山脊,直通到了天上。

柏树的暗影向上招摇着升腾,从地面一直刺穿到天空,甚至连画框也阻止不了它的生长。这被星月的亮光镶上了丝丝金边,像是暗夜里的鬼魅和火焰。

这棵柏树正是长在麦田的边上的那一棵,也是被画过无数次的,我们早已熟悉的一棵。


画面显然不会是真实的场景,其实也并不是梵高真的在恍惚中看到的景象,只是恰好有这样一颗金星闪耀在他的眼底,照亮了他的天空,于是他心中早已磨过千万遍的日月星河,便被组合成了这样的一幅幻景。

从画上看,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某种“病中”的气息。一切都扭曲着,晃动着,挤压、搅动,绞缠在一起,不停地升腾、咆哮、旋转,天昏地暗。

这样的“漩涡”也成了梵高晚期作品的标志,他的早期作品色彩奔放炽热,笔触坚定强烈,和后期的无异,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早期的画面是安定的,是稳固的,而到了晚期,画面的动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安。

都说这是因为他患了精神病,他的世界于是变得和常人有异。

其实,我宁愿认为他在创作的时候意志是清醒的,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效果,是他恰好在病中窥见了来自上天的“启示”,于是找到了真正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路,这一条路,只属于他自己,也需要完全地燃烧他自己。

从画面上看,可想而知他对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什么样的消耗,才能创作出情感如此汹涌澎湃的作品。

我们中国的艺术理论中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和梵高的情形何其相似。

再没有什么比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更重要的事了,纵然这条路这样孤独,最终通向了死亡。

不过,在这一刻,他一定兴奋得发狂,即使隔着人群,我都能从每道笔触中感受到他内心的奔腾。

此时的梵高距他离开人世还有大约一年时间,此后的作品,大多如此晃动不安。

梵高是真正的用生命在画画,生命的力用尽了,他也就离开了人世。

梵高的死因成为各路爱好者、研究者们兴致浓厚的话题,无论是饮弹自尽还是遭人误伤,似乎他到了此时,都注定要走了。

他的离世只留给世间一个来不及后悔的怅然。

他离世后不久便声名大震,荣誉接踵而至,世人对他的热情超过了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艺术家,而且热度从来不曾衰减。

1971年,美国歌手唐·麦克林观看了这幅画,于是创作了著名的歌曲《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天上的梵高,一定听得到!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