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大之吻:叛徒行径

作者:罗米

t01dab50337c1e92e42.jpg

乔托(Giotto),《犹大之吻》,1305—1306年,意大利阿帕多瓦阿雷纳圣玛利亚教堂

为了把《最后的晚餐》后续发展的故事搞清楚,我们来看看乔托的《犹大之吻》。

这是佛罗伦萨的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也是他为阿雷纳教堂所作的壁画中格外精彩的一幅。

在吃过最后的晚餐后,耶稣指出犹大是出卖他的人,于是犹大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报信,引他们前来捉拿耶稣。他告诉这些人自己会以亲吻作为暗号,他亲吻谁,谁就是耶稣。

犹大于是带领了一队兵马,直奔耶稣。画面中,犹大披着金色的大斗篷,在人群中格外显眼,而一片金黄又突出了他因为钱则出卖耶稣的卑鄙。

耶稣仍然十分平静,但目光紧紧盯着犹大,直看到了他的灵魂。他的头光金光璨然,显现着他的神圣和威严。两块金色恰好隔开了周围的纷杂混乱,让我们所目光都聚焦在犹大之吻上。

背景的处理很巧妙,一群戴黑帽子的士兵拿着棍棒,棍棒摆出来的形状像是四散开去的光芒,它们为耶稣又增加了一层更大的头光。

画面左边也有一个有金色头光的人,这就是圣彼得,我们看他的右手正拿着匕首割下了一个士兵的耳朵,这把匕首正是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画着的那一把。

后来,耶稣被抓,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圣彼得逃跑,后来四处传教,成为基督教的第一位教宗。而犹大却自杀了,那出卖耶稣的30块银币被拿去买了一块田,用来安葬外乡人。因为这钱是血的代价,所以这块田被称为“血田”。

现在,我们用“犹大之吻”来形容背叛朋友却假装十分亲热的叛徒嘴脸。

画家乔托生于13世纪晚期,此时正是文艺复兴将要到来之际,他大胆地改变了中世纪绘画中平面式的罗列和堆砌,画面虽然简洁,但空间的纵深感、人与物的体积感大大加强,并且人物情绪、画面氛围也格外感人。

他被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艺术家和文艺复兴第一位艺术家,确实,从他开始,一套新的绘画方式开始确立了,这也就是后来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方式。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