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之爱,如此忧伤
作者:罗米
《四月之爱》,1856年,伦敦泰特美术馆
再没有哪一幅作品,能像休斯的《四月之爱》一样把紫色用到如此出神入化。
画家妙手,只用一种颜色,就能把不同面料的质感表现得这样触手可及,又能把色彩在光影下最细微的差别表现得这样充分。无论是绸缎还是轻纱,无论是远处的花朵还是脚下的花瓣,共同组成了一个紫色的世界。
据我对紫色的有限了解,知道紫色可以有木槿紫、薰衣草紫、缬草紫、矿紫、兰紫、浅灰紫、绛紫、黛紫……都是美好的字!都说自然界的色彩是人工无法复制的,但我觉得休斯应该是个例外。
这幅画作于1856年,此时的画家26岁,实在是天才!
《四月之爱》是根据丁尼生的诗歌《磨坊主的女儿》所绘,涉世未深的少女此刻被突如其来的告白惊得手足无措。神不守舍的少女秘会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躲在浓密的树阴里生怕被人觉察出异样,微皱着眉头带着警惕的神情张望四下。
心上人此时躲在她身后,就是左手边的那一大团黑影,与此刻明媚的春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逆着光,表情和肢体的细节很难看清。说实话,我仔细辨认,仍然没有看清男孩究竟保持着一个什么样的姿势。总之看起来既累又卑微,大概在追求自己心爱的女子时,他甘愿如此。也真是难为他。
虽然告白来得猝不及防,女孩显然还是怦然心动的,但是,却又有着身不由已的苦楚难以言明,不然,她的眼角为何会有一滴似有若无的泪水?
对此,原诗写得真明白:
爱是带着震颤和焦躁的伤痛。
爱来自于不明的哀伤;
眼睛潮湿,充满着无端的泪水,
无所事事把我们紧密相联。
爱是何物?我们遗忘:
哦,不!不!
爱情,总是让人这样神伤。
画家于是通过一切细节,来表现这不明的哀伤。
这件作品构图本身是很有意味的。
少女在画面上形象被画得很满,她的头顶和脚下的空间都很小,而且被黑暗笼罩着,尤其是她的手拉着披肩怕被风吹得四下飘散,这更是一种“收拢”的动作,仿佛被束缚住不得动弹。少女身后的一块远景正是画面的最亮部,它是一扇窗户。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花园里绿草繁花,正是春日里最清新的景致,而前景却是古树巨藤,沉闷不已;少女脚下还有散落的花瓣,象征着压抑和凋零。它们都是淡紫色,与少女的服饰形成呼应,也以此来暗示它们与少女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扇窗户像是一个出口,不仅通向外面光明的世界,也通向生命绚丽的绽放,因此也成为画面上令人情绪释放的窗口。
这本是个爱情题材的作品,却被画家表现得美好又无比紧张。我想,所有的观众应该都在期望少女的爱情以及生命,能在春天和煦的阳光下盛放吧!
休斯的另一幅作品,收藏于伯明翰博物馆美术馆里的《永久的婚约》,像是《四月之爱》的姊妹篇。
画面中的男性是一个穷牧师,因为没有经济能力迎娶女孩,相爱的两个人只能秘密相会,并定下难以践行的婚约。女孩期盼的眼神看来令人格外心酸。
据说画家休斯也是个情感极为丰富敏感的人,难怪能把少女因爱而生的艰难处境表现得这样微妙细致。
当我看到画家的自画像,便能深深理解,唯有这样气质的人,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画如其人,这是不错的!
休斯《奥菲莉亚》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