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们,画上有个奇怪的 东西是什么?

作者:罗米

下载 (1).jpg

小荷尔拜因《大使们》,1533,英国国家美术馆

文艺复兴除了文艺焕烂,科学也突飞猛进。所以,艺术家们常常还是科学家,不用说,达·芬奇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北方的另一位画家汉斯·荷尔拜因,也在画面中展现了他的神奇之处。

因其父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所以汉斯便被俗称为“小荷尔拜因”。

小荷尔拜因以肖像画见长,加上德国人天生偏爱深思的性格,于是他笔下的人物也就时常带有哲人般的气质。至于画面上用来隐喻和暗示关于生命、宗教、历史等等重大主题的细节,就更比比皆是了。

画家自己智商过人,大概也就希望观众也同样如此,因此留下了许多谜题以及线索,等待观众去探究解秘。

《两位使节》就是这样一幅有趣的作品。

画中人是真实可考的,左边这位穿着毛皮马夹的是法国驻英大使让·德·丹特维尔,时年29岁,此画正是由他委托所作,所以画面上他明显要更“抢镜”一些;右边穿深色裘皮长袍的是乔治·德·舍尔维,他是拉沃尔的主教,时年25岁。

二位都被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感,大概当时的人都比较早熟,又有这样的社会地位,于是便更要营造威严吧。他们衣着华贵表情庄严冷峻,向观众传达出凛然高贵的气质。

当然,画面上比两位主角更吸引人目光的倒是两位使节身后的各种被精心描绘的“道具”。

我们努力清点一遍吧:桌面上从左到右,那个大的是天球仪,旁边是个小型的黄铜日晷,中间的是象限仪,接下来躺放的是多面体日晷,放得比较高的由一个圆和一个半圆组成的是赤基黄道仪;桌子下层最左边是地球仪,前面那本书据考证是用来学习数学的书,书中夹着一把角尺,也暗示了此书与几何大概有关,再右边是一把诗琴,断了的那一根琴弦被画家精心表现着,站在原画前,你可以看出它微微闪光。琴下那个金属样的是圆规,琴前面摊开的那本书是路德教派的诗篇,这也说明了二位与路德教的关系。由于画家画得极为精细清晰,有人甚至考证出了这一页上所写的内容。最右边的暗处,隐藏着长笛。正好呼应站在右边的主教,他既是位著名学者,也是位音乐爱好者。

画家不厌其烦地画得这么多这么细,当然不仅是为了表明他画画的技法纯熟。他想说的是当时的人对这个世界和宇宙的了解和好奇。是的,这些道具涉及了天文、地理、算数、几何、音乐、文学等等,在这里,画家发自内心地对人类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最热烈的赞美。

如果哪位只甘心囿于自己狭窄的世界,在文艺复兴时期可是要遭受鄙视的。

所以,此时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方,比如神秘遥远的东方,桌子上铺着的花纹华美的地毯正是来自东方波斯的特产,而大使的丝绸华服则是更加遥远的中国的奢侈品。

当然,这还不能令充满好奇心的人们满足,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未被探索的处女地,甚至投入了茫茫宇宙的深处,以及人类更深的精神世界。

这才是我们可以在这一张小小的桌子上看到这么多不同门类不同地域的物品和仪器的真正原因。

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空前的野心,于是,这个时代有一个特别的词,名为“universal man”,意即是全知全能的人。

当然,全知全能不仅用来赞美画中人,其实画家自己也想表达自己的高明。

他的做法既“隐蔽”又直白。

他在画面的最下方画了个倾斜的怪物,快要飞出画框来。

只有站在特定的角度,才能把它还原。这是文艺复兴早期发现的一个视觉谜题,它极为巧妙地展示了人类对视幻觉奥秘的窥探。

哈哈,画家是在优越感,他想告诉我们,他早已对这个“前沿科学”得心应手!

要是你站到画面的面侧踮起脚偏过头看这个奇怪的图像,或者你蹲在右下角向上看,你会发现被视觉矫正回来之后,这个怪物其实是个可怕的骷髅形状。

和画面的氛围实在不搭,算是画家的强行插入!

他是想要告诉我们,生命虚无、转瞬即逝,即使文艺复兴时期人人都激情洋溢,高歌猛进,但死亡总是那样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其实画家早就给出了死亡的暗示,你看最左侧的绿色帘幕被掀开了一道细窄的缝,缝里露出的是一个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

还有那根断了的琴弦,其实也是某种不祥的暗示,像是生命的大限将至。

确实,右边的这位主教,其实在33岁便死亡。

无论是赞美人类的无所不能,还是感叹人生如浮云般易逝,甚至展现视觉的奇幻,最终这一切都通过画家的手笔来展现,艺术家大概还是在表达艺术高于一切吧。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