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少年:艺术无定法

作者:罗米

20200724160716_hlvtv.jpeg

托马斯·庚斯博罗《蓝衣少年》,1770年,美国亨廷顿美术陈列馆

我们看了这么久的画,属于英国画家的并不算多,尤其是在18世纪以前,几乎没有英国画家的身影,原因就在于英国艺术基础差,底子薄,主要是没有赞助人,画家们没有足够的土壤和机会。

到了18世纪,终于出现了为英国争口气的肖像画家雷诺兹,我们前面讲过他的代表作《装饰海曼像的三位女士》,他很有办法,让这些主人公看起来像是古代的英雄或者女神,再通过古代的雕塑、建筑烘托出崇高古典的氛围,这样就把第二等的肖像画画出了第一等的历史画的“宏伟风格”,所以在当时的英国成为画坛魁首。

为了尽快把英国画家和后辈们尽快拉上他找到的“正轨”,都能创造出宏伟的作品,他创造了一套作画的法则,传授于众,这就是他著名的《皇家美术学院讲演录》。

出发点不坏,但法则往往成为束缚,也成为大棒,所以很快便出现了与他对着干的人物。

所以,大家一定知道了,今天他注定不是主角,只能妥妥地充当陪衬。

今天的主角,正是和雷诺兹对着干的人,这就是他同时代的肖像画家庚斯博罗。 

真正的艺术天才们最恨的就是法则,恰好庚斯博罗就是其中之一。

庚斯博罗和雷诺兹不同,他最讨厌让画面中的人物装模作样假扮神,他要这些现实中的人物做他们自己,所以从一开始就和雷诺兹的观念背道而驰。

他认为日常真实的人物和风景也自有美感,无须人为拔高,也无须厚古薄今地扮古典。

他让人物穿着“时装”而不是“古装”。

他让画中的背景花草树木呈现出英国乡村的普通样子。

他让画中人的姿势呈现出“街拍”的随意和放松,而不是“摆拍”的做作和拘谨。

那些和古代神话有关的神像、建筑、器具一概不见。

他当然没有错,他用那些清新自然、真实可亲的画作,证明给我们看。

雷诺兹的法则越多越细,他越反对。

甚至用色,雷诺兹都有法则,当然,庚斯博罗也就只好对着来。 

雷诺兹强调蓝色作为冷色,不能用作画面的主色,而要多用偏暖的褐色调,庚斯博罗却偏要反其道而行。

为了表达自己对雷诺兹的不屑,艺高胆大的他,画了一幅《蓝衣少年》,在雷诺兹的法则大行其道一统江湖的时候,这样的作品就是平地惊雷,出奇制胜。 

在此之前,没有人能够想到闪着冷艳清辉的蓝色作为主色,作为前景会是这样的效果,也没有人敢于作这样的尝试。

画面上的少年在当中立定,几乎贯穿了整个画面。他穿着蓝衣服,光几乎从正面打来,绸缎的褶皱上跳动着细碎清冷的反光,明亮耀眼,变幻不定。

背景倒是暖褐色,土地和天空的颜色很相近,除了远处的树和几块坡石,背景并没有过多的细节,一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突出这蓝色的华彩!

一片蓝这样眩目,又这样和谐而充满诗意。

一切法则不攻自破! 

少年一手叉腰一手提着帽子挺立在画面正中,自若而高贵,红润的脸颊和嘴唇透出健康。据说这位少年只是个管家的孩子,并不是什么上流贵族身份,气质却如此典雅,也暗暗打破了所谓下层人民必定气质粗俗的巨大傲慢和偏见。

对于画家来说,作品永远比语言重要。

t017512ce2fbc2ff1d5.jpg

博斯勃罗尤其擅长使用蓝色

或许蓝色和他天生有缘,他的画面中,蓝色不仅是主色,而且在他手中,总是出神入化,绚烂生光。

蓝色最终成了辨认庚斯博罗肖像作品最醒目的标志。

我们只需随便看几幅庚斯博罗的肖像画,轻盈明亮的蓝色无处不在,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或许倒应该说:没有蓝色,就没有庚斯博罗。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