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筑

作者:罗米

fdg;j.jpg

美国国家美术馆值得一说的方面很多,就连这座建筑本身,也格外精彩。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结构。正立面和主体模仿的是罗马的万神殿,主体中央的中心穹顶,也和万神殿格外相似。

不出梅隆所料,国家美术馆成立后,它鼓励了许多私人捐赠者,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汇聚于此。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所以一个馆已经不够用了,1868年,美术馆又在东面扩建了新馆。

东馆更值得一说,因为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倾力之作。

因为规划问题,这里只留下了一块不规则的空地,大略像是一个梯形,想要在这里建筑一所既有现代感又与古典相得益彰,即气势盛大又不失谦逊的建筑,真不是件容易事。

当然,最后它建成了,梯形被从对角线切割成了两块,两个角朝向广场的那一块沉稳安静,一个尖利的锐角斜插出来的那一块则锋芒毕露。从这两大块造型中,我们倒是可以清楚地品出贝聿铭建筑的一贯味道来。

他真是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高手!

新馆很清朗,透明的玻璃天棚之下,垂着考尔德的活动雕塑,天是碧蓝的,雕塑是纯粹的红黑两色,巨大铁片串在纤细的铁丝上,它们在空中飘浮着,甚至还会极悠然极缓慢地摆动。

我觉得最妙的设计是连通东西两馆的水平自动通道,被设计成暗黑的隧道模样,隧道周围是闪烁不定的小灯,像是宇宙时空里闪耀的星辰,两端却是灯火通明的大厅。这是个很有趣的设计,或许是想提醒我们,人类一直在穿越漫长的黑暗,正是因为有这些艺术的星光相伴,最后才迎来了辉煌的灯火。

据说,东馆的设计图是贝聿铭画在一个信封背面的,大约是说他在飞机上灵光乍现,于是匆匆记录了下来。

不过我相信这种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轻松后面,其实是殚精竭虑的辛苦,这种灵光,也不过是千万次的构思以后,灵感突然造访的豁然开朗。

为了让这座建筑更美好,贝聿铭选用了一种特别的大理石,这种昂贵的材料让建筑师不得不却说服投资者为它心甘情愿地掏钱。所以,贝聿铭对保罗·梅隆(安德鲁的儿子)不断游说,并进行了强烈的精神鼓动,他说:“让我们好好工作,这件作品将永垂不朽。”

他倒确实没有食言,只不过这好好工作的结果,就是让预算从3000万飙到了9940万,这也堪称公共建筑之最。

看来,一个好建筑师,一定要有好口才。

当然,这个时代的美国人富甲天下,他们倒还承担得起。

东馆最引人注目的是“锋利”的石头尖刃和不规则的玻璃锥体,散落在馆前的广场上,凌厉削瘦,有点像是天外来客的秘密基地。这也是玻璃三角锥的小试牛刀。1989年,卢浮宫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门前兴建的玻璃金字塔也出自贝聿铭之手,这一次,让他大显身手。

现在两个馆的收藏也有明确的“分工”,西馆这个大理石的古典建筑,收藏着与之匹配的古典风格作品,时间年限到19世纪末,也就是刚好以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作为终结。

为了展现古典的宏大,西馆的中庭非常气派,被设计成巨大的穹顶,上面透出天光,穹顶的正下方是一个巨大的喷水池,正中间站着的是神使赫耳墨斯,他站在西风之神吹出的气团中轻灵起舞,向上飞去。这是仿自意大利雕塑家乔凡达·波洛尼亚的作品。

而东馆这个被玻璃三角渲染得极为酷炫的现代风格建筑里,正陈列着现代艺术的杰作。像是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亚尼等等20世纪初现代艺术开山之辈的大师杰作,在这里是不少见的,而且被写进艺术史的杰作,总是令你目不暇接。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