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博物馆,一只“大白蜗牛”

作者:罗米

t01d1c1d10c9da178c3.jpg

当古根海姆的藏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决定建一个新馆了,他要让这个与众不同的博物馆干脆从里到外都拥有一个“非客观”“非常规”的形象。

钱当然不是问题,建筑师的人选才是重中之重。

1943年,博物馆的首任馆长雷比和所罗门两位商定,决定力邀当时在美国最负盛誉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来设计新馆。

这位建筑师是建筑界的奇才,他力求建筑与环境的切合,并且异想天开地要让建筑本身具有“生命”的活力和能量。

1936年,他为富豪霍夫曼在宾夕法尼亚的“熊跑”溪涧上设计了流水别墅,建筑与山石交错,与溪水一道奔流,诗意十足。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有机建筑”。他本人也因为这个无与伦比的设计获得了国际声誉。

现在,赖特接受了这项新委托,这一次,他要在繁华的都市丛林中来尝试他的“有机”风格。

准备工作很长很长,它也成了赖特最后一项杰作。

建筑师为这个作品花费了15年的光阴,设计草图画了700余张,更不要说设计方案确定后的工作图纸了。

它最终成了建筑师的纪念碑,也成了20世纪建筑的里程碑!

整个建筑从里到外几乎没有直线,螺旋形的外观层层上升,形成了一个逐渐变大的圆柱体,它被人戏称为“大白蜗牛”。室内的设计也是如此,一条绵延不断的坡道引导着观众从下到上参观,行云流水一般,甚至中间连停顿都没有。

洁白的曲线向前展开,像是既无起始也无终结,这是一首多么绝妙的歌,难怪这螺旋上升的建筑,被称为是“精神之殿”。

不得不承认,比起博物馆内的展品所展现的先锋和前卫精神,这座建筑本身,才是对此更加精彩的表达。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成之前,博物馆通常只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传统的“神庙”“宫殿”式的,四平八稳的对称结构加上拱廊和柱子;另一种是所谓“国际风格”,也就是工业化的水泥和玻璃建成的“方格子”。

古根海姆博物馆两者都不是,而且和它们毫无瓜葛,它就是它自己。

它真正让世人感受到一位建筑师的想象力和激情、表现力和技艺,竟然可以达到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

它虽然像是外星来客,在地球上从来没有过,但它当向世人展露真容的时候,却那样和谐,它就像一开始就在那里,在第五大道的街头,和周围的一切,相处得这么融洽。

从此以后,建筑师们似乎被它解放了手脚和头脑,越来越多的“奇形怪状”的建筑横空出世了!

有人曾给予古根海姆博物馆一个评价:“我们这个时代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是古根海姆的孩子。”

实至名归!

这座博物馆也成为赖特一生的代表作,1966年美国发行了专门纪念他的2美分邮票,他头像后的背景,正是古根海姆博物馆这只“大白蜗牛”。

现在提起古根海姆博物馆,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这栋洁白的建筑,它成了博物馆最吸引人的看点。任谁经过第五大道,无论走过多少次,我相信只要走到它跟前,便一定会抬头站定,认真看上两眼。

这个螺旋形的结构像是真的有生命一样,似乎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

1959年开馆至今,这件大“展品”已完成六十载,博物馆为了保护和修缮它,可没少花钱花力气,说起来,真是比保管维护那些艺术品,费的力气大多了。

甚至古根海姆博物馆还因为这座建筑,改变了大家的观看方式。由于是个巨型的上升式的螺旋,所以馆内没有一处是水平的,全是斜坡,所以这些挂成水平的画,便需要观众们歪着头来看了。

不仅如此,墙壁本身也不是垂直的,而是越向上越宽,所以画都是向后倒的。在这里,观众就只能因势就形,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了。歪斜的看画姿势倒成了博物馆里的特殊一景。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