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成名之路(1):初受关注
作者:罗米
对于《蒙娜丽莎》这样一部“传奇”,我不惜花费两篇文章的篇幅来讲,你一定会嫌弃我有点罗嗦,不过,她可说的实在太多,即使这样“不厌其烦”,也不过只能略说个皮毛。
前面的一篇我略微透露了一点她的妙处,这只是她成为传奇的必要条件,而真正走到今天独孤求败的至尊地位,她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程。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最为全知全能的人,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比如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哲学、地质学、建筑学、军事工程学等,更不要说音乐、雕塑、机械发明这些被他信手拈来的“小玩意儿”,至于我们最熟悉的身份“画家”,甚至都让他提不起兴趣,在当年也并没有特别为达·芬奇增光添彩,所以,像《蒙娜丽莎》这样一幅尺寸不大的肖像画,就更不值一提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米兰,他靠军事才能获得大公的认可;由于经常拖延交付绘画,甚至被当时的教皇列奥十世贬低得一无是处。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梵蒂冈教廷只留下了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无与伦比的壁画杰作,而没有达·芬奇的作品。
不仅如此,他同时代或者稍晚的一些传记得文章中,也并没有把《蒙娜丽莎》作为画家的代表作,即使谈到这幅作品,也只被认为其中的微笑是美丽的,至于画中的那些所谓的谜题,更是无人谈起。
所以,《蒙娜丽莎》真正的“封神”之旅,还要从她和达·芬奇一起来到法国说起。
或许,这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吧。
当时法国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雄心勃勃地要在法国建造一座融入文艺复兴全部精神的城堡,因此便把远在意大利的达·芬奇挖到他的麾下。
达·芬奇1516年到了法国,很快成了国王的亲密知己,二人的关系被传得神乎其神,最著名的说法就是达·芬奇最后在国王的怀抱中离世。法国画家安格尔还据此画过一幅画表现这个情景。
据说画家故去后,他的许多作品,包括这幅珍爱的肖像画就由弗朗索瓦一世买下,价格创下当时的天价,这无疑为画本身做了最好的宣传。
这幅画自从归了法王,就成为国王的挚爱,除了技法确实远远高过当年法国宫廷的那些作品,更因为法王睹物思人,无比留恋他与画家的一段情谊。
到了1625年,英国的白金汉公爵向法王路易十三请求购买此作,国王当时答应了,毕竟他和达·芬奇没什么深厚的感情,但马上他被侍臣劝阻了,国王反悔了,于是留下了这幅画。
真是好险啊,不然现在的卢浮宫就少了这一宝了。这一来二去的经历于是又为她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
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卢浮宫于1792年向公众开放,使得大家得以一睹《蒙娜丽莎》的风采。
事实上,此时的《蒙娜丽莎》并获得特殊待遇,当然也没有获得今天这样广泛的追捧,她与其他同时代的作品陈列在一起,没什么特别的。
她的成名要感谢1855年法国世界博览会,当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纷纷来到卢浮宫参观古代艺术品并临摹画作,《蒙娜丽莎》此时成为他们热衷于临摹的对象。通过这样的传播,大家才开始熟悉这幅杰作。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