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真的这样美吗?
作者:罗米
大画廊是卢浮宫藏画最丰盛最辉煌的场所,达·芬奇有五幅真迹就陈列在这里,不过,《蒙娜丽莎》却缺席了。卢浮宫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位“夫人”的尊贵地位,不至于让她淹没于浩瀚的杰作当中,因此单独为她找到了一个安静又敞亮的安居之处。
所以,《蒙娜丽莎》实际上是离群索居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很孤单。
因为她面前永远挤满了人,连个缝隙都难找到。
《蒙娜丽莎》不仅是卢浮宫的标志,甚至成了绘画的标志,只要说起绘画,全世界人民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幅画恐怕就是她了。不过,我倒有些特别的担忧,生怕自己亲眼一见之下,看不出她的美来,这就尴尬了。
标着《蒙娜丽莎》的指示牌多了起来,我知道我们离她便越来越近了,我的心也就越跳越快了。
其实,如果按古代所谓的绘画等级来评定,第一等是历史画和宗教故事画,而这样一幅尺寸并不大的肖像画只能排在第二等,而且我自己也时常认为比起宏篇巨制的壁画,这小小的架上油画其实对画家的技艺考验还是要小一点的,毕竟画面小,也就相对容易“藏拙”。
担心还不仅是这些,我无数次地看过《蒙娜丽莎》的印刷品,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但要说她多么迷人,多么精妙,我的感受还真的不深,相信大多数人和我的感受也差不多吧。
所以我一直觉得她的地位如此之高,人气如此之旺,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和炒作,越传越神秘离奇,她的光环也就越来越多了。
不过,对于艺术作品而言,亲见亲历才是不二法门,所以在我面对她之前,一切的判断都为时过早。
我们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能够争当卢浮宫的第一批观众,就为了能够和《蒙娜丽莎》有片刻安静的交流。等我们抵达之时,一切如愿,此时的观众寥寥,没有形成围观之势,所以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与她面对面。
一眼看去,她竟然显现出了特别的陌生感。这是我在印刷品中完全没有看见过的调子,完全没有产生过的感受。我承认,就在这一瞬间里,我此前所有的疑虑已经烟消云散了。
画面完全不是印刷品当中看到的偏黄或者偏绿的调子,而是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蓝色,清透又润泽,柔软如轻雾一般似有若无,这是雨洗过的空气的颜色,是蓝天映照着万物的颜色。其实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这样微妙的色调,还要感谢博物馆方面的清洗工作,当岁月蒙上的一层暗黄被一点点移除后,画面原有的蓝色调子才得以慢慢呈现出来。
展厅里的空气,都因此带上了春日里特有的清新爽净。
还来不及细看(其实隔着一两米的围栏加上三层防爆玻璃也看不清细节),人就从四周围挤上来,我们也就不能总是“霸占”着最近的位置,于是只好退得远一点,再来慢慢看她。
望远镜是个好东西。
于是,我遥遥地透过望眼镜,一丝一毫地看她眉梢眼角的淡淡笑意。
她的笑意其实很明显,脸颊下方的肌肉被挤得略微鼓起,苹果肌也向眉梢后拉伸着,只有笑着,才会有这样的肌肉走向。据说当年做达·芬奇的模特儿时,她是怀有身孕的,那更是微笑的理由。
她的手被画得很光滑,甚至看不见关节处的褶皱,这是因为怀孕而微微肿胀的结果。当然,怀孕说也是一家之言,具体情况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冒出一种让人惊掉下巴的奇谈。
她坐在阳台边上,笑着,呼吸着,即使那样轻柔,却真实可感,即使隔着三层防弹玻璃,又隔着一圈围栏,此刻还隔着人群,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得到。
再看她右肩后面的山峦,蜿蜒向后退去,那奇异的峰峦正是达·芬奇的画作中一贯的样子。有人看出其中隐藏着狮子、公牛和猩猩的头,因此引起了一番有鼻子有眼的推测,说是某种宗教的隐喻。
右侧的画面中有一座拱桥,这是他家乡的风景。据说桥下写着两个数字,一个“7”,一个“2”,同样引人热情解密。
对于达·芬奇这样的奇人,大家总不相信他只是在画一幅画,所以不破译出一点密码是不肯罢休的。
我的眼睛不是X射线,自然看不到这些隐藏的东西来。我还是看那美丽的色调吧。
从蒙娜丽莎的肩头望去,左右两侧的地平线显然高低不一,这也是围绕着这幅画无尽的著名迷题之一,我无心解密,只惊讶地看到一抹夕阳的薄薄的红色调子,这在此前是完全没有注意到的。
画面上的一切都看不出明晰的轮廓,它们像是在空气中生出,最后又都融化在了空气里。所以既真实无比,又似乎无可捉摸。这是达·芬奇绘画的奥秘。
达·芬奇作画有一个特点,他在涂色的时候,每一次都只涂上薄薄的半透明一层颜料,层层涂绘之后,画面的线条和色彩就会变得格外柔和,并且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效果,立体感也会大大增强,而至于人体,也因此显得格外具有弹性和温度,最复杂和难以表现的面部表情也因此变得特别微妙。这也正是大家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不可捉摸的原因。
这种方法被称达·芬奇称为“晕涂法”,这是他独特的发明,而且在《蒙娜丽莎》这件作品中用到了极致。
据后来的科学仪器检测,达·芬奇在这幅画上大约涂了四十层薄薄的颜料,而全部加起来也不到头发丝的一半厚。
达·芬奇对这件作品倾注了别样的热爱,所以一直没有交货,而是带在身边陪伴终老,他还会在兴致最浓状态最好的时候拿出来添一两笔,经年累月,画面才透出这奇迹般的辉光。
大家于是又都纷纷猜测他为何一生都不交货,这是《蒙娜丽莎》的又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之一。有人说是因为其中隐藏了达·芬奇的自画像,有人说是暗藏着达·芬奇不可告人的隐私,等等说法莫衷一是,这些或许都有可能。
不过,面对这样的画作,我此刻有一个最朴实的感受,我觉得其实是画家真的舍不得放手,因为只要一交货,这幅画他就永远无法再见到了。
这样一件耗尽心力的巅峰杰作,连画家自己也无法复制啊!
出馆前,我又特意走到了《蒙娜丽莎》面前,郑重告别。其实此前因为在博物馆内寻找路线,我还匆匆见过她两面。每一次,我都要隔着人群远望她一眼。但这一次,我假装已经和她很熟悉,但目光一瞥之间,仍然还是有一种如初见般的惊艳!
所以,我此刻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蒙娜丽莎》绝对担得起她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殊荣。我想提醒你的是,无论你在何时何处见过多少次的复制品,都不能替代你见一次真正的《蒙娜丽莎》。否则,你永远无法知道她有多美。
哦,对了,再次提醒一下,你最好带个望远镜。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