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三宝”

作者:罗米

未标题-1.jpg

但凡是个博物馆,无论是什么级别什么水准,总会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是个公理。

对于卢浮宫这样的超级大馆来说,想要选出这样的“镇馆之宝”,就很有些难度了。

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后胜出的竟然是三位女性,她们就成了目前大家公认的“卢浮宫三宝”。

无论是导览图、纪念品商店还是卢浮宫里的指示牌,这三位都占据着显眼的位置,分明表示出她们与众不同的地位。

按作品完成的年代,她们分别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米罗岛的维纳斯》和《蒙娜丽莎》。

前两件时间和风格都相差不多,都出自公元前2世纪末的希腊。虽然此时的希腊已经衰落,但其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随着入侵希腊的统治者们四处扩张,希腊文化和艺术又被他们带到了欧洲和亚洲的广阔土地上。所以,这一时期学习希腊古典风格的艺术被称为希腊化风格,也就是说他们都被希腊“同化”了。

《蒙娜丽莎》相比起来就是完完全全的“小字辈”了,年代比起上面两位晚了差不多1700年。不过论起人气和知名度,这位普通的人间女子倒是远超另外两位女神。

这“三宝”入驻卢浮宫,也不是同时的。

最早来的是《蒙娜丽莎》,它被主人达·芬奇在16世纪初带到法国,从此便一直留了下来,算起来已经500余年,是卢浮宫的第一批珍品之一。

《米罗岛的维纳斯》则发现于1820年的春天,米罗岛上的农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了这座雕塑,事情传开后,法国驻土耳其大使以8000银币购得,献给了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八。

当年的希腊在土耳其的侵占之下未获独立,所以希腊的女神离开故土,倒要经过当年统治者土耳其人的同意。

在被土耳其占领的这段时间里,希腊的大量文物被盗运到海外,成了希腊文化史上最痛的回忆。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1801年英国的埃尔金爵士,他通过极不名誉的手段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上的雕塑几乎全部运到了英国。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是1863年法国领事和业余考古学家在萨莫色雷斯岛上发掘的结果,发现时,雕塑已碎成千余块,被运回法国以后经过了若干年的努力,才被复原成现在的样子。

就这样,“三宝”花了大约350年时光被这样“集齐了”。

很可惜两尊女神像都很不完整,这也引发了学者和艺术爱好者无穷无尽的猜测,大家都抱以极大的热情想象着女神原来的样子,不乏脑洞大开的想象,也不乏有理有据的推测。

我很愿意相信女神残缺的部分一定还埋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说不定哪一天,它们会重见天日,让卢浮宫里的女神复原。

现在要看到“三宝”倒不难,她们都收藏在卢浮宫的德农馆里,位置也离得不远。德农宫简而言之就是完整展现西方艺术史的展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其风格,那就是“古典”。

也正因为如此,卢浮宫的40万件藏品中,恰巧是这三件古典风格的代表成为镇馆之宝而不是其他风格和其他文化中的杰作,足以见得西方人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了。

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正是古典的两座高峰,也是西方艺术的源头和重要核心,所以镇馆之宝也就正好来自于这两个时期。

所以,在面对“三宝”时,我们还得保持谨慎,真不是因为其他文化中就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好东西,例子不用我举,随便在卢浮宫瞥一眼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埃及、两河流域还是东方,无论是文物价值还是艺术价值,足以“镇馆”的文物不可胜数,只不过毕竟这是在西方文化的地盘上,以西方标准为中心书写的艺术史,“三宝”才会是这三件。

如果把卢浮宫整个搬到东方,“三宝”必定会另作它选了。

在看了这么多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遗存,我们观众更需要牢记或者说感受更深的一点,大概会是文明之间虽然有差异,但绝没有高下。

既然选定了“三宝”,博物馆就必须想办法突出它们的身份,所以把她们放在哪里也就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情了。

我在馆内遇见的第一宝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她被置于巨大的台阶之上,头顶是类似穹顶的玻璃天棚,这与她当年在希腊的环境应该是略有些相似的。

阳光透过穹顶上的磨沙玻璃,显得格外柔和,于是女神显得那样庄严,又那样矫健轻灵。夜深的时候,月光会从穹顶上漏下来,这里的清辉想来必定和遥远的爱琴海边同样明朗皎洁。

据考证这件作品是为纪念希腊的一次海战的胜利,所以女神下方特意被配上一块船形的石头。女神仿佛刚刚从天而降,站在船头为得胜的希腊人吹响胜利的号角。

风从她的前方吹来,衣袂飘举,薄衫贴体。女神这样站了一千多年,此刻,她迎接着我们惊艳与膜拜的目光。

这件女神像是一件对我关于西方美术的“启蒙”之作,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很多年前我甚至还不知道有艺术史这个专业的时候,我看见她的那一眼,心便被她的美所征服,这是我第一回为西方艺术之美惊叹,所以,尽管作品的名字略有些拗口,但我一下就记住了。

雕塑的妙处在于可以四面看,所以我尽量围着她,把所有的角度都看尽,无可挑剔!

古希腊时期,神像都被供于神殿,他们站在高冈上,俯瞰着脚来往来的众生,接受众人虔诚敬畏的目光,但现在,他们被搬到博物馆,背井离乡的神像离开了原来自己的地盘,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博物馆里,这些神像时常挤在一室,不仅丧失了巨大的神殿供奉,连人们的目光都变成了赏玩甚至挑剔。神像从云端降到地面,实在是很有些委屈。他们一定时时追忆着当初的辉煌和威严吧。

不过,这位胜利女神比起其他在各厅一堂的神像来说,要尊贵得多。她仍然站得这么高,受到众人的簇拥和赞美。

告别胜利女神,维纳斯也就离得不远了。她在雕塑展厅尽头,与其他作品隔开了相当的距离。我们一路经过古代的雕塑杰作走到这里,由维纳斯用登峰造极的美为古希腊罗马艺术画上了句点。

维纳斯身后的墙面是红色大理石,因此衬托得白色大理石雕塑的女神像更加洁白明净。女神是完美的八头身,姿势也很轻松,仿佛就那么随意一站,于是站成了艺术与岁月本身。

维纳斯雕塑的每一部分都惊人地符合完美的“黄金分割数值”0.618。整体来看,以女神的肚脐为分界线,下半身与整个身高之比为0.618,头又占整个上半身的0.618,从双乳为分割线的话,上半部分又占从头至膝盖的0.618。

作为美神的维纳斯,真是实至名归。

女神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不过任是无情也动人啊!

至于她那失去的臂膀和手,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些残缺,也似乎并不觉得遗憾,大家被她的美深深吸引,仿佛她一开始就是如此。这一残缺,实在是完美,如果哪天找到了断臂,大家甚至会无法接受吧。

最后,我们在路过无数杰作之后,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蒙娜丽莎》,我要单独为她写一篇文章,讲讲她的美和她的传奇,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说,我后悔自己来得太迟。

至此,我也把“三宝”集齐了!

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以艺术史为专业的人,这样急吼吼地“追捧”三宝,显得有些不专业,不过,要知道她们经历了悠长岁月和无数目光的淘洗和检验,站在这里,葳蕤生光,绰约多姿,不看她们,还看什么呢?

此时,整个德农宫我们也已经看得差不多了。日近中午,看看窗外,明媚的大玻璃金字塔在正中的广场上,像是要融化在时光里。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