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高足杯:4000年前的高科技

作者:罗米

潍坊博物馆 (2).jpg

黑陶杯,龙山文化,潍坊博物馆

在物资匮乏、技术简陋的远古时代,泥土是人类最易得的材料,将其烧制为器也是最便捷最实用的方法。所以,几乎所有的早期文明遗存当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陶器。

这些陶器的颜色和样子也都差不多。

它们大都是黄褐色的,这是泥土烧结后的颜色;器型也以盆、碗、罐等为主,即便出自完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这些陶器的器型也仍然高度一致,这倒不是因为这些远古的人类之间相互“抄袭”,而是因为这些造型原本就最合用,所以远古的人类也就不约而同了。它们最明显的区别,也只在于纹饰了。

不过,虽然这些陶器既实用,有些还算得上相当美观,但它们的“地位”始终不高,即使是在原始时代,它们也始终不登大雅之堂,无法成为礼器。

唯有一种陶器除外,那就是黑陶。

这是大约4000年前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是以山东半岛为核心的龙山文化的“特产”,这种黑陶器物算得上是我们原始时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因为它不仅器型美观,技术含量还相当高。

黑陶与其他原始陶器区别实在是太明显了。

首先是颜色上,它们通体乌黑,周身泛着微光,自有一股高贵内敛的气质。

黑陶器的器型也很特别,没有普通陶盆陶罐敦实粗笨的样子,而以各式各样的杯子为主,甚至大部分是“头重脚轻”造型的高足杯,这种一碰即倒的造型显然并不适合日常生活之用。

黑陶杯的制作极为考究,轻、薄是它最大的特点。这种黑陶杯最薄处只有0.2毫米,最厚处也不过1-2毫米,所以也被称为“蛋壳陶”。

由于薄,它们的重量也极轻,一个20厘米的杯子,常常只有50克重,比现在的高足杯都要轻得多。

达到这样的水准已经够难的了,但制作者还要使出浑身解数,让它更美。

他们在器壁上镂雕刻划出方格、菱形、水波、三角等几何纹样,繁复精美,甚至让人不知从哪里赞叹起才好。要知道,这是原始时代的作品啊!

即使是如今工具和技术如此成熟,想要进行这样的加工仍然并非易事,稍稍用力不当,这些杯子便会粉身碎骨了。

所以,这些黑陶杯,确实是当时顶级的“奢侈品”。

还不止奢侈品这么简单。

这些黑陶杯出土数量极少,而且从出土时的位置来看,它们大多被放在墓主人头部、脚部或者身侧,不与其他随葬的陶器混在一起,可见地位格外特殊,应该是被作为了礼器。

现在存世的黑陶杯数量很少,因为制作工艺极为复杂。

想要壁薄如壳,作为原料的黏土就必须尽可能纯净细腻,否则在烧制过程当中就会出现较大的收缩,难以成器。

这些黏土要经过无数次的淘洗、筛选、捣炼、沉淀等工序,然后方能使用。

接下来是拉坯制作的工序。龙山文化已经使用了快轮拉坯。快轮更易于成型,但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足见龙山先民艺高胆大。

拉坯修坯结束后,再经过雕刻、磨光,就静置着等待阴干了。

一切齐备之后,它终于要入窑烧制,等待着在窑火里完成最后的蜕变。

因为它要从泥土原本的黄褐色变身华贵深沉的黑色,全靠这一次浴火重生。

这一道工序,称为“渗碳”。

当坯体入窑后,窑温升至850~900摄氏度。烧制一段时间后,窑工会封闭窑口,完全隔绝空气,此时,窑内会产生浓重的黑烟,其中的碳分子便钻进陶坯里。大约经历10个小时左右的熏烧,才有出窑亮相时,惊艳世人的那一抹黑亮如漆的光泽。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