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螺钿妆成翡翠光

作者:罗米

v2-bf33f8deb9f12550135eb21446f15836_r.jpg

螺钿广寒宫图漆器残片,元,首都博物馆

以如此残破的样子进入美术史,并且成为漆器工艺的代表作,这个残片一定不同寻常。

虽然太过残碎,我们甚至无法凭借它想象出整件作品原本的模样,但它竟然又出乎意料地完美,完美到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它残缺如斯的事实。

这是一块元代嵌螺钿的漆器残片,图案是树木楼阁,学者考证出这应该是广寒宫和桂花树,嗯,大概也只有广寒宫,才会像这样的清辉拂照,月华如水吧。

整个残片的漆面底色是黑亮沉厚的,上面的图案全用不足0.5毫米的薄螺钿拼成。螺钿即贝壳的珍珠层,因此整个图案闪现着珍珠质特有的炫光,不同的角度便会有不同的幻彩。

月宫的拼嵌极为精细,屋顶瓦片不到2毫米宽,布列齐整,甚至瓦两侧的弧度都一丝不苟被还原出来,雕栏和窗格就不更用说,上面密布着螺钿拼成的六边形花纹,每一根螺钿都细如发丝,却没有一根错乱。

为了表现桂树的蓊郁苍翠,螺钿被切割成了比芝麻还细小的菱形,密密地拼为成簇的树叶,映衬在漆黑的夜空背景下,仿若璀璨的星辰。

画面上还弥漫着云气,由月牙状的细小螺钿围出来团团升腾弥漫的动感,光照在珍珠层上,反射出红、绿、蓝、紫、白等色彩,这便是名符其实的五色祥云了,如果不仔细看,它们倒更像是朵朵繁花,在月宫中绽放。

一条“河”从右上向左下流泻下来,闪着大概这粼粼的光,就可能是天河吧?

看到它,我甚至怀疑月里的广寒宫,或许远不如这般五色绚烂,华美动人了。

当然,这全是螺钿的功劳。

螺钿工艺是我们的传统技法,早在先秦就有,但早期的螺钿是厚螺钿,如此薄而碎的螺钿工艺则出现比较晚,在它之前大多认为出现于明代,正是这件残片为元代便已成熟掌握了薄螺钿工艺提供了确凿的物证。

螺钿的厚薄其实是受到原料限制的,唐代以前使用的是近海或者河湖中的贝壳,经打磨后直接镶嵌,因为没有五色“霞光”,几乎只有白色的珍珠光,所以色泽显得比较单一;宋元以后随着交通发达,采用了东南亚一带的“蝾螈海螺”,螺钿才显现了满堂华彩。

海螺采集后会被层层剥揭,并且还要经过多次加工使螺片变软,这样处理后的螺钿更易于造型,并且更容易附着在漆器表面不致脱落和破碎。

由于螺壳色彩不同,更讲究的制作会根据色彩分类,充分发挥螺片的自然色泽,泛红的做花,泛绿的则做叶……

大概是因为原料珍贵难得,工匠们因此对螺钿有一种近乎执拗的专注,即便是一丝一毫几乎不可见的细部,都一定要让它放射出五彩霞光,所以螺钿镶嵌是一种极费目力的工作,它让这些工匠们大多到中年便几近失明!

我们的工匠似乎在漆器的技艺上有着格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厌其烦,不辞其苦,发明了众多令人称绝的技艺,几乎贯穿了整个漆器发展史。

我们使用漆器的历史很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过厚胎的朱漆木碗,商周时期已经有设计巧妙的成套漆器供贵族使用,也已经出现了螺钿漆器。先秦时期的漆器已是极为重要的器物,庄子当年便做过漆园吏。

战国时代的楚国是漆器极为发达的地区,不仅有制作精美的日常用品,更有式样各异的用于礼乐典仪的器物和怪异狰狞的镇墓兽。汉代传承的楚文化,漆器的制作和使用也更加普遍,流动的云气纹是最常见的纹饰,也为汉代漆器平添了一股浪漫和飘逸,马王堆的彩绘漆棺是汉代漆器的代表作。

到了南北朝时期,螺钿工艺被大量使用,并在唐代盛行一时,一直到清代都不减流行之势。有了螺钿的装饰,漆器一下子变得珠光宝气起来。

t018446639c841d3a25.jpg

唐代铜镜背面的螺钿工艺

到了宋元以后,漆器的技艺像是突然受到了天启,剔红、剔黑、剔彩、戗金、雕填、彩绘、描金、螺钿、百宝嵌等等,一下子尽数爆发,漆器从来没有获得这样自由的表现力。

所谓“剔”,就是雕刻,先是在胎骨上层层刷漆,少者几十层,多者上百层。待漆层积到一定的厚度,并且趁着半干的时候剔刻,便可以创造出细腻丰富的花纹。

根据漆色的不同,分为红、黑、黄、绿等,还有一种是各色漆层相间,剔刻后便能看到

根据漆色的不同,雕漆有剔红、剔黑、剔黄、剔彩,如果是红黑两色数层相间,则称为剔犀。

戗金则是在红或者黑底上用针刻出纹样图案,再在图案里填漆,并贴上金银箔拍打,让箔深入凹槽,形成图案。

百宝嵌则是在螺钿镶嵌的基础上,加入不同色泽的宝石,包括各色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蜡、沉香等,这些昂贵奢侈的材料镶嵌成图,自然是五色陆离,宝光四溅了。

这自然不是一般人能够享用的宝物。

百宝嵌产生于明代,也只有经济发达、生活富庶的日子里,才会产生这样的“奇技淫巧”了。

明代的漆器制作已达到顶峰,各种技艺几乎均已完备,明成祖还在北京设立了果园厂,这是专门生产御用漆器的官办机构。

当然,一切的辉煌华美,都少不了历代匠人呕心沥血的默默支撑,好在历史上多多少少留下了几个响亮的名字。

元代有一位剔漆名手张成,但凡有“张成造”款识的器物,便是当时的顶级奢侈品。

明末清初的江千里则是螺钿镶嵌大家,他的作品自成一格,被称为“千里式”。

明代的漆工黄大成更厉害,除了实践,还有理论,他所著的《髹饰录》共18章、186条,全面涵盖了制漆工具、制漆材料、制作要点、装饰方法等,既是我们髹漆工艺的巨著,也是我们历史上仅存的一部制漆专著。

髹,即用漆漆物之意。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