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石头为什么是国宝?

作者:罗米

未标题-1.jpg

石鼓,先秦,故宫博物院

请注意,石鼓并不是用来敲的乐器,它的原名叫“猎碣“,意思是记述着打猎的事情的石碑,只因为圆滚滚的样子有点像鼓,大家才称为“石鼓”。

石鼓一共有十个,每一个上都刻有一首四言诗,十首诗有长有短,一共七百一十八个字。

这十个鼓的十首诗也没编个号,所以后世的学者也搞不清楚到底哪首在前哪首在后,于是大家又花费了许多工夫进行考证,最后大致理出了一个顺序,当然也还未成定论。

总体来说,诗文所说的是君王出猎的事,不过没有明确指出来到底是哪个君王,所以大家又开始根据只言片语去寻找线索了,有人认为是周王,周文王、周成王、周宣王中的一位,有人认为是秦王,不过众说纷纭,一共有十位秦王都成了“侯选人”,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秦始皇。

由于将石鼓断定为秦代的观点相对更加普遍,一般大家也就接受说是记述秦王游猎之事。

不过,学术研究不是讲“人多势众”,得有真凭实据才行,所以除非出现的考古发现,可以作为明确的断代佐证,否则这个研究和争论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的。

要说起来,这十个石鼓能够从先秦完整地流传到现在,真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毕竟这十个不算太大的石头墩子,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所以兄弟失散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现在大家说起石鼓的流传,一般都从唐代说起,因为它于唐初贞观年间出土于现在的陕西凤翔,至于唐以前是什么样的保存和流转状况,大家也都不知道了。

唐人很重视石鼓,所以它一经发现就被迁入凤翔孔庙,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和文人都对它进行了研究和题咏,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人。

唐末五代战乱期间,石鼓流散于民间,直到宋代安定下来,又费了几番周折,十个石鼓才又又被历史爱好者们收齐,只可怜其中一个流落于农家,被当成了石臼和磨刀石,上面刻的字受损严重。

北宋末年,宋徽宗喜欢搜集古物,素有金石之癖,于是把石鼓运到汴京,还把上面的字也嵌了金。

宋代考证过和赞美过它的人名头也相当大,比如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

后来金兵难下攻入宋代的皇宫,他们看到这些石鼓被珍藏,便知道它们是宝贝,于是抢运回燕京,也就是如今的北京。

结果金人根本不懂石鼓的价值,他们只爱上面嵌的金子,所以把金子刮掉后石鼓便无人问津,又一次散佚了。倒是后来元人又把它们收集整齐,安置在国子监大成殿门口。

抗日战争爆发,为了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石鼓和故宫的许多其他珍贵文物一起南迁避难,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重新运回北京。

两千多年里,这十个石鼓的经历实在是颠沛坎坷啊。

这十个石头墩子之所以这样被珍视,除了以“最早”抢占先机以外,其实更大的价值在于它真的很“好”。

石鼓最有价值的是上面刻的文字,除了这些文字所记录的事情可供后人研究历史之外,石鼓上文字本身的美感更让世人珍重。

石鼓上的字体叫做大篆,是介于商周铭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太像我们现在熟悉的方块字,而是带着颇多的圆转,一看就古意十足。看到它的历代文人,无不为它的堂皇大度、圆劲奔放所倾倒。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