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唐代“吃货”

作者:罗米

23 吃货 (4).JPG

唐代的面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疆吐鲁番自古就是丝路上的枢纽重镇,所以这一带曾经分布着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国,比如乌孙、楼兰、高昌、丘兹、疏勒、车师等等,现在,这些古国已经掩埋在黄沙之下,大凡在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便总有震惊世人的宝物亮相。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堪称史上“最吉利”的祝祷。

也因为如此,从20世纪初开始,这里的宝藏也一直被来自国外的探险家、盗宝者觊觎。

在吐鲁番的火焰山之南,高昌故城之北,有一大片古墓群名为“阿斯塔那”(在维吾尔语中是“京都”的意思)。古墓群密密匝匝地堆积着自西晋至唐代的贵族、军士和百姓墓室,绵延10公里,高昌故城的繁华过往和风物人情,便在这里沉睡了长达1000多年。

晚清开始,这里就是受到盗墓者的惊扰,到了20世纪初,英国、俄国、德国、日本的盗宝者在这里疯狂洗劫,一直持续了30年,盗抢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破坏也极为惊人。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对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多次发掘,即使是当年强盗们的“弃物”,也仍然十分珍贵,包括丝织品、壁画、陶俑、木器、服饰、银币、墓志等,以及尤为珍贵的古代文书。

在拼合的文书上,学者发现最早的纪年是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推断这个古墓群前后历时五百年。

文书的内容庞杂丰富,既有官府文书,包括典章、状纸、讼词、文牒、账历、契约,也有私人的信札,还有经文抄本,衣物等等,甚至还有数千具干尸。

这一切,让高昌王朝几百年间的历史,瞬间真切了起来。

这当然是要拜这一带极为干燥的气候条件所赐了。

不仅如此,干燥的气候还留下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当考古人员翻开几个倒扣的碗时,1000多年前“舌尖上的高昌”,轰然闪现在大家的眼前。

这里面存放的是一千多年前各形各色的面食点心啊!

这些面食的制作很讲究,花形各异,有四棱式、菊花样式的、叶片形的、宝相花、六瓣花、九瓣花等等,还有小油馕。最令人惊奇的是竟然还有饺子。

饺子可是我们中原土生土长的美食,随着丝路行旅不知何时传到了这里,于是被当年高昌的“吃货”们笑纳了。

看来,吃货们海纳百川、来者不拒了的精神确实是无古无今啊。

从中原西传的食物其实远比不上由西域传入的。

有学者进行了研究统计,唐代长安流行的食物当中,胡食的品种就相当丰富。

先说面食。

唐人最爱的是胡饼、有人认为是芝麻烧饼,有人认为就是馕。

此外还有烧饼、五福饼、镔矧(或称毕罗)、古楼子、搭纳等。

五福饼据说是加了多种馅料的胡饼。

毕罗就是手抓饭,也有记载是一种有馅的面点,馅的种类也多,史载有蟹黄的、樱桃的,多种高档口味。 

还有一种叫索饼,索就是细绳子,顾名思义就相当于今天的水煮面条了。

另一种名为汤饼的,据考证就是臊子面。

古楼子连做法都有详细说明:把一斤羊肉切成薄片分层夹在胡饼中,再撒上胡椒、豆豉等佐料,表面浸一层酥油入炉烤制,羊肉半熟时即可食用。这种制作繁杂的高档而今,受到当年长安富豪们的青睐。

还有就是连名字都一直流传至今的油饼,它本来也是胡食,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那个小油馕应该就是它。

唐人餐桌了的瓜菜就更丰富了,有黄瓜、茄子、苜蓿、酢菜(榨菜)、菠菜、浑提葱、莴苣、葫芦、胡豆、苋菜等。

还有水果,有金桃(黄桃)、葡萄、巴旦杏、阿月浑子(胡榛子)、枣椰、松子、胡桃等等。

有主食,有蔬菜瓜果,只差美酒了。

酒类不用说,葡萄酒是各大酒肆里的人气商品,葡萄自汉代就已经传入,此时技术更高明,提纯

还有一种来自波斯的“三勒浆”,是三种果实酿的,这三种水果分别是庵摩勒、毗犁勒、诃犁勒(这些好像都是带有药用的果子),“三勒浆”到现在还有,是一种保健品,不知配方与当年是不是相同。还有一种叫龙膏酒,色泽漆黑。

当然,比酒还要醉人的还有当垆卖酒的胡姬,这些都是来自西域的少女,美目顾盼巧笑怡人,是当年长安特别的风景。

新来的胡椒、胡豉、白芥等调味品让长安人的生活滋味更足。

唐人此时还学会了砂糖制作的方法,生活更增添了甜美。

哈哈,当时还传来了一种气味特浓郁的芫荽,也就是香菜,千年以后的今天,这种霸气十足的调味料,还能立刻引发一场吃货之间的大战——吃香菜的和不吃香菜的,总是会打起来。

当然,有些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就传来了的,比如葡萄、大蒜、石榴、胡桃、胡葱、苜蓿等等。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