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陶盆,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作者:罗米
人面鱼纹陶盆,仰韶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器是所有的早期文明中最常见的器物,因为材料易得,烧制简单,所以无论中外哪种文明,早期都有丰富的陶器。
因为这些器物既产生于生产和生活当中,又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连形态都格外一致,唯一不同的就是上面的纹样和图案了。
我们新石器时期最令人瞩目的遗存,就这些形态丰富、图案活泼的陶器。
所有的陶器当中,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件,原因正在于这个不同寻常的图案。
图案的意义一直众说纷纭,迄今也无定论。毕竟是五六千年前的事,想要考证清楚确实还要费一番工夫。
图案倒还算比较好辨认,人面、鱼纹一共是两组,呈对称状。
人面是浑圆的脸,头顶上是三角形,或许是发髻,也或许是某种饰物。大三角里面套着涂黑的小三角,像是一面小旗。
前额的画法很有趣,右半部分全部涂黑,左半部分的扇形里套着一个黑色的半圆,我立刻想起了小学时候求面积的几何题来。
我相信即使是这么古老的人类,此时都已经发现了几何图形中的有趣规律,并且加以应用了。
他的脑袋两侧各有一条鱼充当了“耳朵”,他的双目只用线画出,一副闭目养神的样子。鼻子是用墨线画出的一个倒T形,这样的简略抽象倒别具特殊的现代感了。
嘴巴是最神秘的部分,上下相对的两个扁扁的三角形是双唇,旁边涂黑的就像是满脸的络腮胡子,脸的两侧右分别伸出两个细狭的三角,像是两条瘦长的小鱼在他的嘴边汇合,而鱼头恰是嘴的外轮廓,这就产生了更神奇的错置。
整个画面只有墨色,但涂黑与留白形成了巧妙的阴阳组合。
这样人鱼一体的组合,其寓意便成了大家考证的焦点,有人将人面解释为祭司形象,而鱼则是部落图腾。尤其是盆内还有两条巨大的鱼两两相对,填补在两个人面之间,更凸显了鱼的重要。
鱼确实是常见的图案,除了这种模样寻常的鱼,还有的上面画着娃娃鱼呢。
这些陶盆陶罐都属于同一种文化,因为它们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于是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大约存在于距今7000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它是当时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类型,东起现在的河南东部,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包括了今天的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
这么广阔的范围,也就不太可能都是一种图案,所以虽然同属于仰韶文化,不同的地方出土的陶器上图案也就不完全一致了。
有活泼的小鹿,有拉手跳舞的人物,还有花瓣、新月、鸟、蛙等各种图案,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带着原始的人类蓬勃的生命力和充满童趣的好奇心。
最大最有趣的,是一个画在大缸上的图案,一只白色的大鹳叼着一条鱼,旁边还有一柄石斧,据说这是一个部落打败另一个部落的象征。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后人的考证和推测,反正没有时光机,我们的想象倒真可以离奇一些,或许更加接近真相。
还有一点值得说道。
现在,这件人面鱼纹陶盆正陈列于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如果你认真留意说明牌,我敢肯定你会有点吃惊。
它的用途上写着: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突然之间,这些活泼可爱的图案,就变得凝重起来,这些陶盆和各式的图案,似乎也就更加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
据说是因为仰韶文化的考古过程中,发现过这样完整的瓮棺,所以才这样“确认”了它的用途。
但有一点我仍然不得其解。
我不知道这样的陶盆是一开始就作为葬器生产,还是本为日常所用,只是家中孩子不幸夭亡后,部落里的长辈便取出一件精美的器物陪伴着早亡的灵魂,让它得以安息。
我实在不太愿意相信,也很难相信这些活泼的小动物,这些灵动的人儿,是为另一个世界的亡魂准备的。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