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簋,西周青铜器的老大哥

作者:罗米


t0187c3c92f9beb8fc5.jpg

利簋,西周,中国国家博物馆

想要了解青铜器,第一步就是先认字。

因为许多青铜器的器型后世慢慢就不流传了,所以它们的名字也就变成了生僻字。

在这许多生僻字当中,有一个字是住在北京的人绝不会认错的,这就是“簋”。

它的读音同“鬼”,不好听,但好吃。

因为这是北京最著名的美食街之一。

簋的本意是一种盛装食物的容器,用这个名字命名以食闻名的街道确实是相当的贴切,这也为美食增添了古意和文化味。

不过,簋街最著名的是麻辣小龙虾,这就稍稍有点不对了,因为在商周时期,簋的任务是盛装谷物。

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所以有食器、酒器、乐器等等,食器又有装肉食的和装谷物的。

装肉食的任务一直是鼎来承担的,鼎是青铜器里规格最高的食器,而与它相配的则是装谷物主食的簋了。

在古代,青铜器是礼器,所以它们的使用范围、规格都有严格的标准和限制,这就是所谓的礼制。

尤其像鼎和簋这些高等级高规格的器型,在使用数量上有一套完备森严的等级规定,如果违规使用便属于僭越,也就是以下犯上,严重的可是要丢掉性命的。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这是最高规格;诸侯下一等,用七鼎六簋,卿大夫再下一等,用五鼎四簋,最末一等是士,用三鼎二簋或者用一鼎,这些都属于贵族,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使用这样的青铜礼器的,哪怕你再有钱也绝对不许用,这就是等级。

到了西周,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数量极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利簋。

因为它记录的是关于武王伐纣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青铜器上会铸铭文,大多是用来记录重大的国事,青铜礼器大多是传世至宝,所以它们也最适合承载着国家的重要记忆,仿佛只有铸刻在这样持久的器物上,国家的功勋和辉煌就能够永恒而持久。

所以对于周代而言,再没有什么事,比武王伐纣更大更要紧了。这是周王朝轰轰烈烈的开端。

这样的大事,确实应该大书特书,所以簋的内部底端铸有铭文把事情说得很清楚。铭文的大意是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朝歌,灭了商。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一个叫“利”的随行人员许多铜、锡等金属,用它们为祖先檀公作祭器以纪念他。

因为铸造的人叫“利”,所以它就得名“利簋”了。

你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龙去脉一样都不缺,明明白白,一共才花了4行33个字,不得不说中国文字言简意赅的妙处,全在这里体现了出来。

不过就因为这寥寥几个字,清楚地记录了铸造时间,所以让它轻松又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西周青铜器里资格最老的大哥。

商纣虽然被灭,但商代青铜器的风格和纹样却并不会那么快就消失,所以利簋其实还带有浓重的商代特点,最显著的就是它的腹部和底座上的饕餮纹,就是看起来像是怪兽的那种纹饰。

这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融合了自然界多种猛兽的特征,古人把它塑造成双眼鼓突、双角巨大、牙尖齿利有首无身的形象,为了突出它能吞食一切的狰狞恐怖,也是用来渲染它的神秘和不可冒犯的权威。

饕餮纹是商代创造的最有代表性也最成功的纹饰,到了周代,商人尚鬼神的传统慢慢被崇尚秩序和理性的精神所取代,饕餮纹也就消失不见了。

再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礼崩乐坏”,青铜器所体现的礼制意味越来越稀薄,器物和纹饰更加精巧,富于生活气息,簋这种庄严厚重的礼器也就衰落了,青铜器的时代也就到了尾声。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