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翼赚兰亭图,当心骗子!

作者:罗米

32 萧翼赚兰亭图 (1).jpg

巨然《萧翼赚兰亭图》,五代,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这次先讲故事,再看画吧,否则你一定很难发现,这样清润幽静的山间竟然隐藏着如此之深的心机。

故事还要从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说起。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有一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件作品完成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公元353年),记录的是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的情形。

古代到了春季,官民都有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的仪式,这次他们也是为此而聚,称为“修禊”。雅士集会自然少不了饮酒赋诗,于是王羲之将大家写的诗辑成一集,并为诗集作序一篇,序文就是《兰亭序》了。

《兰亭序》从雅集盛况开始,以感叹宇宙人生结束,文词清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

当然,如果不是王羲之手书,这篇序文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出名了。

因为文章是王羲之在不假思索一气呵成的状态下创作的,所以还留下了漏字错字的修改痕迹。只有进入忘情忘我的巅峰状态,才可能留下这样完美的“神作”。

据传说他后来觉得上面有修改的痕迹,不那么整洁完美,于是又重新誊抄,但再没有哪一次像这次一样浑然天成。

这样的状态可遇而不可求,连他自己都不行。

面对这样的作品,大家的词汇量都显得太贫乏,所以有人干脆借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来评价:“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也确实只有这样华茂的词采才配得上了。

这天外飞仙作品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样的神作连王羲之自己也无法复制,所以他也就视之为珍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第七代孙智永和尚手里。

智永少年出家,因为钦慕祖上的书法成就,于是刻苦研习,终有大成,他的手迹《真草千字文》也成为历代书法中的稀世名作。不知智永展玩临摹过多少次《兰亭序》,他的千字文间依稀可辨先祖的遗风。

智永即将圆寂之时他把家传的《兰亭序》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辩才和尚生怕至宝有失,于是特意在卧室梁上凿了个洞好好安置。

这已经是唐代的事了。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钟爱“二王”(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于是广为搜罗,但始终无缘《兰亭序》真本。

后来有传闻《兰亭序》在辩才和尚那里,于是太宗多次派人索取,但辩才和尚始终不透露真迹下落,李世民想要靠帝王权威硬取是毫无可能了,于是他便想“智取”。

他的监察御史萧翼对书法也极有研究,于是太宗派他装扮成书生模样接近辩才和尚。时间一久,辩才便把萧翼引为知己。

有一天,萧翼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给辩才品评,辩才看后不为所动,他淡淡地说这些帖子虽然是真迹,但并不是最好的,王羲之最好的传世至宝其实在他这里。

眼看辩才已经一步步被套,萧翼内心欣喜如狂,不过表面仍然不动声色,假装好奇地再三追问到底是什么帖子。辩才话已出口收不回来,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萧翼他所说的至宝正是《兰亭序》真迹。

萧翼很敬业,没有看到真迹之前还得全情投入地往下演。他故意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这里。由于他演得太逼真,倒激起了辩才的好胜心,这时他已全然不记得世人对《兰亭序》的种种觊觎,于是从屋梁洞里取出真迹拿给萧翼赏鉴。

萧翼的心只差一点没跳出来吧,他按捺住狂喜,仔细察看辨别,确定真迹无疑,于是一把将《兰亭序》纳入袖中,一面打开另一卷东西,这是太宗早已备好的 “诏书”。速度之快,辩才都还来不及反应。等他回过神来,已经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一招真毒,不仅夺人所爱,而且欺骗感情。

一人欢喜一人愁,李世民大喜过望,辩才却积忧成疾,一年之后便离世而去。

唉,怀璧其罪。

李世民敕令宫中拓书高手四人各摹拓了数本《兰亭序》,用来赏赐诸皇子及近臣。

所谓拓本就是原模原样“复制”作品,因此连帖上的涂抹痕迹甚至叉笔的毫端细节都务求还原,所以这样被称为“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也是极为难得的珍品了。

有了这些惟妙惟肖的摹本,世人也就有缘得见《兰亭序》的风采,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诸多书法名家也都临过兰亭,他们自然也带有了个人的风格。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兰亭序》,是太宗时流传下来的冯承素摹本,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么,《兰亭序》真迹又去了哪里呢?

据说太宗对它太喜爱,所以在驾崩之时特意下旨让《兰亭序》陪葬他长眠在了昭陵。

说起来,唐太宗绝对算不上《兰亭序》的真爱粉,如果是真爱,他定会让它好好流传下来,让更多的人一睹“偶像”风采。一个人偷着乐有什么意思?


故事讲完了,容我们歇口气,接下来看画吧。

这幅画是五代时期的画家巨然所绘,他也是一位僧人,不知画这幅作品时候会不会有点替辩才恨恨然。

这幅画表现的重点其实是山水,所以我们看到画面上着墨最多的其实是层叠秀润的山峦,山势高低布列,峰谷起伏,其间夹杂着许多林木,让山体显得更浑厚华滋。有山必有水,画中并未画出一片溪流的源头,甚至连水波都没有表现,只有一架板桥横搭在一片空处,显然下面便是水了。

桥头一人骑马作疾驰状,此人正是寻访辩才而去的萧翼。

循着他的方向看去,是一排宅院屋宇,这便是辩才和尚的所在了。深山藏古寺,正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既幽深又神秘。

时代太久,画面有些细节已模糊斑驳,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最下方的山门处有三个人,最高的那位清晰可见是光着头的,他就是辩才和尚,他旁边较矮的应该是一位僧人随从。对面还有一位像是张开左臂,大概是一位先行的通传,向二位僧人介绍着即将到来的客人。

重重叠叠倚势而建的寺院建筑在他们身后铺排开去,在山谷间有隐有现,最上面有一间房舍很隐蔽,只露出了房顶,后面还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挡,应该是藏宝的地方。

这一大片屋宇间还略有人迹,但看不太清楚,据说这是因为明末佞臣马士英收藏此画,后来马氏失势,无奈交出此画,为了泄忿故意破坏人物面目的缘故。

这样的人实在不配收藏艺术杰作。

不过好在人物本来就不是画家表现的重点,风景却是他最精彩的手笔。

五代时期是我们山水画成熟的关键时期,北方有几位画家成就很高,他们的作品多为堂堂大山,气势磅礴,尽显北方雄劲的气度,巨然则是江西人,他的重点不是表现雄壮,而是表现秀润,画面上山体并不厚重嶙峋,尤其是近处的溪岸坡砣很平缓,但山间密布各种林木,既清幽爽朗,又让人觉出一点水气氤氲的柔软。

巨然特别有趣的笔法是用大墨点子在树脚和石头上一通点画,用行话来说叫“点苔”,也就是表现苔藓杂草,这么一通“乱点”,它们显得又泼辣又生动,不拘成法却浑然天成。

我摘录一些描述巨然山水画的词:说他的画风是浓淡相间、枯润相生、笔墨秀润、气格清雅、意境幽深,画面则是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

应该说不算夸张。而且这些好词也是中国后来的山水画一直追求的目标。

你看巨然的画通篇已全由水墨画成,但画面却层次分明并且让人感到色彩丰富,它们全由墨色的浓淡枯润来显现。这已经就是我们心目当中中国传统山水画最“标准”的样子了吧?

既然有了巨然这个好榜样,后来的画家也就很愿意向他学习,历代的山水画家里模仿他笔墨的大有人在,尤其他画山一道道拖着笔表现山体秀润浑厚的画法“披麻皴”,学习的人极多。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到五代时期巨然这一代画家手中才算是完备成熟,但他们这刚刚开端,就成了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到了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正统山水画家都有许多明明白白标着“仿巨然”的作品,他们不是懒,也不是固步自封,真能学得巨然的神韵,其实是相当难的,所以他们倒以此为自豪了。

后来的张大千,都还作过许多“仿巨然”的大作呢。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