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古代最早的官方教科书

作者:罗米


t0171bf90c0599b8ce5.jpg

熹平石经,东汉,河南博物院

古代的学生大概比现在的学生要幸福得多,因为考试科目少,只考一门“作文”,他们要学习的内容也少,从小到大,不管参加哪个级别的考试,教材都是一样的,至多也就只有十几部“教材”。

不过,这样一来教材的重要性就更加突显了。

古代的“主流教材”都是国家审定的儒家“经典”,天下读书人都读一样的书,但在没有国家统一监制的情况下,怎么保证他们手上读的书都是准确无误的呢?

国家决定出台一套官方的教科书范本,用来供天下人核对,以正视听。

范本虽然确定了,但要避免在流传过程中又产生错误,还要保存得足够久,并能供足够多的人看得见,所以刻在石头上大概是最保险的办法。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官方经典“教科书”,被称为“石经”。

最早的石经出现在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派大学者蔡邕等人进行考订,再抄录、凿刻。

它的内容包括儒家的七部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

幸好古代的文字都言简意赅,七部经书一共刻了46块石碑,每块3米多高、1米多宽,历时8年。

由于是在熹平年间完成的,所以它们称为“熹平石经”。

石经刻成后就立于当时的国立大学——太学门前,天下学子们纷纷来太学前抄录核实,他们终于有了统一的教科书。

不过,此时正逢东汉末年时局混乱,石经很快就遭到了破坏,在漫长的历史,它变得散碎不堪,最后又散到了世界各地。

当然,天下只要还有读书人,官方教科书的颁布就不能停。

到了三国曹魏时期,又刊刻了“正始石经”。后来唐代又有了“开成石经”,这一次一共刻了十二部书,共用了114方巨石。唐代科举已经完备,这些教科书发挥的作用相当大。

五代十国后蜀孟昶又主持刻行的“广政石经”、北宋仁宗有“嘉佑石经”、南宋高宗有“御书石经”,清代乾隆有“乾隆石经”。

石经刻完了也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还要不断堪误,修订,如果发现错字,只能把原来的字磨了重刻。

毕竟是官方正版教科书,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误人子弟啊。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