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舞人佩:长袖善舞影婆娑

作者:罗米

0021cc7289e610a32df00b.jpg

玉舞人佩,汉,河南博物院

我们佩玉的年代极为久远,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当中就发现了数量极大的玉佩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由多种形式的玉器组合成套的大型组佩,这也是当时贵族们的“标配”。

这种组佩由玉璜、玉珩、玉冲牙、玛瑙珠、玉管等玉件穿系而成,最末端还常常坠有动物形的玉佩,比如龙、鱼、鸟等,到了战国时期,一种更婀娜更接地气的玉舞人佩开始出现在组佩中,并且很快蔚然成风,到了汉代,成为最有典型性的玉佩形式,这就是玉舞人。

玉舞人的形象在汉代极为流行,并且无论出土于何处,她们的形象都很接近,一律身姿窈窕、长袖善舞、杨柳当风。

这些舞人一手高举过顶,广袖飘飞,在头顶形成一道彩虹般的弧线一直连到腰部,另一手则甩向身侧,低垂的袖口阔大华美,在裙裾处分为两股向上翻卷,如春云出岫,仙气飘飘。

这种舞便是著名的“长袖舞”,其特点就是“翘袖折腰”。

这种细腰柔曼的舞人舞姿据考证源于楚文化,“楚王好细腰”便是证据。

不仅如此,楚人浪漫多情,加上楚地又特别流行巫鬼之说,所以这里的舞蹈除了审美和娱乐的需要,还隐隐包含着一丝巫术的气息,所以这样的舞姿便带着别样的妖娆、飘逸和神秘、华美。

楚国的文人宋玉在他的《舞赋》中便有诗句描绘:“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体轻。”

到了汉代,长袖舞更加流行,上至宫廷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为之倾倒,其中翘楚当属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令观者如醉如痴。

戚夫人的舞姿一定具有非同一般的“魔力”,才导致高祖迷恋不已,甚至想要废了嫡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呢。

可惜歌舞在政治面前不堪一击,柔媚善舞的戚夫人终不敌老辣心毒的吕后,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悲剧。

还有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也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李夫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貌在历史上留下千古令名,可想这折腰回眸的顾盼之间,是何等的风情啊! 

可惜的是我们无法分辨这些玉舞人的形象,是不是来自戚夫人或者李夫人,当然,这也并不要紧,即使是不知名的舞姬,她们的曼妙形象也足以令我们陶醉。

在充满想象力的汉代人手里,长袖舞被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有独舞,还有二人对舞,对舞有女子对舞、男子对舞,还有男女对舞;此外还有多人群舞,它可以殿堂、庭院乃至广场表演,也就是汉代接地气的广场舞了!

哈哈,画面太美,让人浮想连翩。

不过,玉舞人顶多是成对出现,至于广场舞,则需要去画像石上寻找。

玉舞人作为玉组佩中的一个部件,大多是片雕式的,像是剪纸一样,并且为了佩戴方便,形状也极为一致,虽然轻灵飘逸,但万般风情难以尽诉。

例外的是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舞人,她是一件圆雕作品,我们才得以360度欣赏她的绰约袅娜。

她梳着偏髻跪坐在地上,柔若无骨的身体扭动到了极致,一手绕到头后,袖子一直拖垂到地面,轻轻摆荡,另一只手顺势挥出长袖,宽大华丽的袖口在末端上扬,像是带着风。

舞人的身体、手臂、长袖都呈S形造型,行云流水,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绵延不绝。

玉舞人从汉初就开始流行,到了汉代中晚期以后更是从组佩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佩,但汉代以后,她就几乎绝迹了。

汉代中期又开始出现一种男性为主角的玉佩,这就是玉翁仲。

当然,作为男性,翁仲不负责歌舞升平,他的主要任务则是辟邪消灾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