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图:知音世所稀
作者是:罗米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元,故宫博物院
我们把这个世上特别懂得自己的人称为“知音”,这个词其实来自一段春秋时期的美好偶遇。
晋国大夫伯牙出使楚国之后,在返回晋国时途经汉阳,恰逢八月十五朗月当空,伯牙于是坐了下来,在江边乘兴抚琴。
不觉旁边早已站着一位听琴者。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高山,听琴者便脱口赞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心中念着流水,听琴者又赞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听琴之人总能立刻明白伯牙心中所念所想,这让伯牙无比惊异,于是停琴询问,原来此人名叫钟子期,只是过路的一名樵夫。
心意相通的二人于是结为好友,并约定来年的这个时候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伯牙赴约去见子期,结果久等子期不来,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已不幸亡故。
知音不再,琴声又能给谁听呢?伯牙于是摔碎瑶琴以谢子期,终生不再弹琴。
而伯牙当年操琴而后摔琴的地方,就叫做琴台,现在仍然是汉阳一个极为著名的景点。 这个故事早在战国的《吕氏春秋》当中就有记载,但关于两位知音的身份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后来历代都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细节上的丰富,到了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应俱全,也就是我们上述故事的蓝本了。
在文章中,伯牙还有了姓,成了俞伯牙,也有了晋国大夫的身份。大家如此热衷为这个简单的故事不断地添油加醋,渲染气氛,无非是因为知音便难求,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所以大家也就格外珍视,也愿意不断将光环赋予二位主角。
不过,画家在表现这段知音的故事时,还是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为他们安排身份,比如王振鹏的这幅《伯牙鼓琴图》中,抚琴的伯牙是隐者形象,而听琴的子期则是一身文士打扮。
自从汉代以来,就有许多文物上表现听琴的图像,比如陶俑、画像石、画像砖和铜镜等,抚琴和听琴的大多是高人逸士的形象,用以表现高士的情操,当然这些图像当中的主人公并不一定是伯牙和子期。
到了后来,“知音”又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意味,尤其更带有强烈的君臣之间的知遇之意,所以许多诗歌当中所谓的“知音”,其实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含义。
随便摘几句感叹知音难寻的诗句,比如“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孟浩然)、“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贾谊),这些感叹,都是作者因为自己的抱负难施而发。
宋徽宗也画过一幅著名的画《听琴图》,倒是他自己抚琴,臣子聆听,皇帝的心事,也希望臣子能懂啊。
其实不论是朋友还是君臣都一样,能够有人懂得,总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最后,我们或许还有必要关注一下知音故事当中的重要“道具”——琴。
琴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有特别的地位,在我们的礼乐文化当中,土生土长的中国乐器琴地位不同一般,它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君子雅事的琴棋书画当中,琴排第一位。
琴既被认为修身的载体,也被认为是通灵的神器,所以连琴的形制都具有特别的内涵。
我们的文化中很早就有了琴的身影,它关联着的,是君子的气度和品格。
我们现在一提到琴,常常会想到西洋来的钢琴、提琴,也常常会以为它是女性弹奏的乐器,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我们的古琴其实从来就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化乐器。
比如我们的成语和诗词当中,琴的气质向来就是刚劲的、轩昂的,不是柔媚的、温婉的。
你看,琴剑飘零,剑胆琴心,哪个不是白衣飘飘纵横驰骋的少年,哪个不是倜傥磊落侠肝义胆的君子。
我们的诗词里,更多的一个人弹琴,不仅有格调,而且极具美感。比如王勃的“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王维的“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的“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连纵横疆场的岳飞,静下来都会在他的将军大帐里抚抚琴操曲,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
甚至连睡觉都要抱着琴,后来成了仙的吕洞宾就有“不事王侯不种田,日高犹自抱琴眠”,也不知抱琴眠和他成仙有没有什么必然的,不过这至少可以烘托他的神仙气质。
当然也并不全是独奏,如果在春日里对着淑女抚琴一曲,效果一定不错,《诗经》的开篇《关雎》里,君子不就对着爱慕的淑女“琴瑟友之”吗?最后,君子和淑女也一定会是琴瑟相和了。
琴在君子的生活当中是多么不可或缺。
甚至人们在鄙夷一个人俗不可耐蠢钝愚憨的时候,也还得请出琴来“现身说法”,讥他一句“焚琴煮鹤”。
在我们的文化中地位如此之高,身份如此尊贵的乐器,本身也就有许多说道了。
琴的基本形制是七弦十三徽,便是这些数字,也大有讲究。
汉代大学者蔡邕的《琴操》中对琴的尺寸形态和寓意进行了详细说明,琴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长四尺五寸象征四时五行,宽六寸象征六合,前宽后狭象征尊卑,上圆下方象征天地,五弦象征五行,文王和武王加二弦象征君臣,七弦象征北斗七星,等等。
一张琴,便包含天地万象,周天运转。
还有琴的不同部位,名字也设计得仙气缭绕。
琴底部的眼孔是所谓“龙池”“凤沼”,琴足称“雁足”;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尾用来架弦的部位称为“龙龈”,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在古人眼里,一张琴便是一个生命,一段风骨,所以古人赋予不同造型的琴以不同的名字,为的正是体现它们不一样的气质和神韵。
“大圣遗音”琴,唐,故宫博物院
琴的外轮廓造型被称做琴式,光是琴式便有十多种。
最常见的琴式有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蕉叶式、凤势式等,有些名字来自历史人物,所以这些琴式也就被认为是合乎他们的品格和德操,有些名字则是根据琴本身的外观特点,当然也自然带着一股出尘绝俗的灵性。
除了琴式不同,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令名”,只轻轻念一念,都让人觉得唇齿留香。
我只略举一下吧:
大圣遗音、彩凤鸣岐、九霄环佩、虞廷清韵、鹤鸣秋月、蕉林听雨、月明沧海、龙门风雨、海风清晖、寒泉漱石、鹤鸣秋月、沧海龙吟、石涧敲冰……
雪夜钟、峨嵋松、玉玲珑、一壶冰……
清雷、鸣凤、玉泉、奔雷……
无论是四个字、三个字还是两个字,都文采斐然,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名琴们啊!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