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莲,池塘里的精灵
作者:罗米
莫奈《睡莲》,1906
莫奈的“睡莲”系列算得上是美术史上最宏大的系列了吧。
论数量,莫奈一生画了250余幅睡莲,开放在世界各地,论尺寸,系列中最大的宽约20米,再很难有作品超过它。
当然,数量多、尺寸大并不艺术作品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爱《睡莲》,是因为它美!
莫奈对光影的研究分析带着一种科学家式的“求真务实”,所以画过无数系列,为是就是捕捉不同光线下色彩的微妙差异,比如《干草堆》《鲁昂大教堂》《滑铁卢大桥》等等,一个系列下来就数十幅,对光线精确到了晴天正午十点、雪天下午三点这样的程度。
到了生命的最后20年,他只对一种东西感兴趣了,那就是睡莲。
1883年,43岁的莫奈和家人一起搬到巴黎以西70公里的小镇吉维尼,在那里建立了他的画室,并且精心打造了一个他自己的花园,种什么花,如何布置,全由他一手策划。
到了1890年左右,莫奈的画市场越来越好,他的经济也大有改善,于是他便在原有的花园之外又购买了大片湿地,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睡莲池。
他倾心塑造着这个新的“模特儿”,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讲究,为了达到最佳的色彩效果,他把法国当地的白睡莲和来自南美、埃及等地的进口品种混种在一起,甚至对睡莲池边的花草种植也是“严苛”的。
他种上了鸢尾、菖蒲、蔷薇、洋蓟以及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草,只为了让这些色彩和睡莲池辉映。
他此时是以水池坡岸为画布,“构造”着自己的作品。
嗯,池边还有一棵柳树也很上镜,它暗棕色的粗壮身影时常在在画面上“顶天立地”。
光有植物似乎还不够,莫奈又加了一座桥,这便加入了一点人的气息,画面上虽然并没有一个人出现过。
这是一座日本桥,桥身只有最简洁单纯的线条,跨在一池碧绿之上,浑然天成。
天色明媚的时候,池水就是镜子,桥的倒影让睡莲池更热闹了起来。
这个特殊的“模特儿”已经不能更完美了,1899年他开始动笔了。
莫奈是个多么一往情深的人啊,对着这个“模特儿”一画就画了二十多年,几乎再没有画过别的东西。
我敢保证关于一朵花的生命中能够遭遇的所有季节、天气、时辰,莫奈都记录在了《睡莲》系列中。
《睡莲》系列的尺寸都不算小,晚年的越发大,竟能宽至20米,他作画向来一气呵成,唯恐有半刻停滞,所以笔触显得格外“潦草”,用色也格外出奇不意。
我一直很好奇莫奈如何知道,这样的一笔笔色彩的涂抹叠加,最后能幻化出什么样的神奇效果。
莫奈当然是知道的,他用了一生探索的,正是这色彩的奥秘啊。
他的画是适合远看的。当我们一步步后退,璨然的花影便一点点浮现出来,于是,满眼睡莲渐渐活了,安静地生长、开放,随波荡漾。
这时候,风还在吹着,柳叶细细地从池边的高树上垂下来,有的飘进池里,有的还在柳条上抖动,水面也跟着雀跃了。
天色微明,睡莲池上泛着一层绿烟,等日上高空,睡莲就渐渐清醒过来,花朵和叶片慢慢舒展着,积蓄绽放的能量。天色将晚,最美的一刻到了,一片粉红的蓬勃的生命。再过一会儿,夜色浓沉,刚刚还泛着绿的池水便开始微微转为幽蓝。
此时,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闯入者和窥探者,人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水光晃起来,深潭清泉漫涣上来,你被一池草木湮灭,最后,你也化作了这一池中的一朵。
这一刻,你会忘了这是画家莫奈的创造,你以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
收藏《睡莲》系列最著名的博物馆,位于巴黎卢浮宫前杜伊勒丽花园一角,名为橘园美术馆,这里的展厅为了充分展示巨作,特意建成了椭圆形。
另一家并不特别著名,但收藏的睡莲数量和精彩程度还要超过橘园,那就是巴黎的玛摩坦博物馆。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