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游乐厅的吧台,酒绿灯红里的寂寞

作者:罗米

482f8f5dd82e465694bce085827e0b4b.jpeg

马奈《女神游乐厅的吧台》,1882,伦敦科陶尔德艺术学院美术馆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是马奈所绘的最后一幅大画。一般来说,大画家的绝笔总会有些格外耐人寻味之处的。

女神游乐厅酒吧是巴黎的第一个音乐酒吧,一开业便成为巴黎最时尚的交际场所,当时的一本杂志形容它的氛围是“纯粹的欢愉”。后来,这里因为逐渐成为了男子的寻欢之所而声名狼藉,这里的酒吧女招待也被人暗讽为“贩卖酒水和爱情”。

马奈就画了这里的一位酒吧女招待。画面中的这位女子确有其人,她名为苏珊,不过画家是请她到画室当的模特儿,并非在此处写生而成。

画面主题没什么太多的出奇之处,苏珊穿戴齐整,这是酒吧女常见的“工作服”。只是胸口缀着一大束美丽的花,让黑丝绒的上衣和白蕾丝边的制服看起来更加明艳新鲜。相比之下,苏珊的神情就显得格外落寞,眼神定定地望着,并不直视前方,不知她在想些什么。

吧台上放着一排排酒瓶,各种色彩的玻璃瓶反射着不同的光,我不懂酒,但据考证这些都是当年常见的酒水。

整个吧台上,两样东西特别吸引人。那一盘高脚玻璃盘中的橘子一定是最绚丽的色彩,尤其是几点白色的高光,让它立刻新鲜夺目、果香四溢。

橘子旁边还有一个水杯,里面插着一粉一黄两朵玫瑰,杯中只有一半的水,但水面那淡淡的一点微漾在画面中闪闪发光。

苏珊的身后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有一个身着黑服的男士和她对面而站。

离得略远些,镜子里还照出了酒吧巨大的厅堂,水晶吊灯挂在头顶华彩璀璨,柱子上圆圆的煤气灯极力照亮了这一场纸醉金迷。如果你看得再仔细些,左上角有两条惊悚的腿挂下来,穿着绿色的尖头鞋,这是正在进行马戏表演的演员。真是可爱的两点绿,和右下角的绿玻璃酒瓶呼应得如此绝妙!

一切看起来都像是披着一层明亮的光辉,那么迷人。

只不过它们是镜中反射的图象,所以也就总是带着镜花水月般的虚幻。尤其是眼前的苏珊如此落寞与孤独,镜中的虚幻就更像是一场缥缈的浮世幻影,越辉煌便越不真实,越明快便越易破碎。

马奈的光表现得很细很碎,画面也显得很薄,更加重了景象的轻巧浮华。

真真假假,影影绰绰,实与虚如此交融,又如此疏离。

大师手笔,确实一唱三叹、耐人寻味。

这面镜子在画中的作用还不光是制造幻景,它还提出了谜题。

你有没有觉得奇怪,镜中要出现苏珊这样的背影,它到底是什么样的角度放置的呢?它至少应该是斜的,否则照不出这样的背影。不过苏珊背后的墙上有一道巨大的金边,这正是镜子的边框,它明明是在她的正背后,并且是水平的。

还有镜中的男子,他究竟“躲”在了哪里?却被镜子不小心暴露了他的行踪?

找来找去,实在是难以解释画家视线的奇特了。

其实,画家是使用了新的“观看”方法。

这幅画或许并无意记录着现实当中的某一幕,它是一幅“组合”而成的作品。也就是说这幅画中,画家并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在看,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一幕,然后把不同角度看到的物象重新组合,画到了一起,于是才会有画面中这样不可思议的角度。

这种观看方式显然很不“西方”。这不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熟悉的方式——焦点透视,也就是说画家的目光呈一条直线射出去,画面上所有的物象都沿着这一个视线展开,近处的物象大,远处的小,它们连结成一条线,最终这条线会交于一个点,这个点被称为“消失点”,也就是“焦点”。

这种视线具有强烈的空间纵深感,文艺复兴的画家们窥破了这个视觉的奥秘之后,便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逼真的三维空间效果。

但马奈采用的办法显然与此不同。

马奈的做法其实并不“新”,我们中国山水画千百年来一直都这样在画,这种画法被称为“散点透视”。顾名思义,就是画面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而是以分散的视线来观察物象。我们的视线不是固定的,而是移动的,俯仰自得,想看哪里就看哪里,然后把所有看到的都组合在一个画面。比如中国画中的高山,不仅可以画出山脚下的坡石,还可以画出山顶的草木,紧锁山腰的云雾也同样能看到,甚至山间穿梭的行人也能看得清。我们接受起来也不会觉得它有什么怪异。

本来人的视线就是活动的嘛。

可惜的是当时被焦点透视训练了几百年的西方眼睛,尤其是所谓尊重“科学”的眼睛,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画法!所以早在20年前马奈用这种方法画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时,就引起了无尽的讽刺和拒绝。

马奈很坚定,他仍然坚持了这样的画法。他知道新时代必将到来,而且已经真的来了。

还好他不算孤独,他的身后还有一群年轻人追随他的脚步,他们即将引发西方绘画的大地震,这就是印象派。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