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到底有多斜?

作者:罗米

未标题-5.jpg

比萨能在意大利众多的历史古迹和艺术遗存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不正经”。

对了,就是那座斜塔。

比萨斜塔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在整个古城的建筑群中,年纪也排在教堂和洗礼堂之后,算是个小字辈。不过,斜塔后来居上,名气之大,早已令它成为了比萨的代称,也成为游客唯一关注的景点。

大教堂广场上由西向东先是洗礼堂打头阵、教堂居中,二者位于一条中轴线上,钟楼一般处于殿后的位置,并且会偏离中轴线,处于东南方向,不至于挡住教堂后面的视线。三座建筑都是纯白的大理石外观,皎洁明朗,太阳正烈的时候,甚至白得有点刺眼。

这种“三件套”是中世纪教堂的统一形制,佛罗伦萨也同样如此,最前面是八角形的乔凡尼洗礼堂,紧接着便是大教堂,乔托钟楼也是位于大教堂的东南侧。

斜塔始建于1173年,此时的大教堂广场上,洗礼堂和大教堂已经成形,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罗马式建筑风格。

罗马式也就意味着它的来源是当年罗马帝国的建筑样式,简单概括,就是厚厚的墙壁、巨大的穹顶和柱子撑起的回廊(被称为柱廊),这是罗马人当年的伟大发明。虽然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便已不复存在,但当年那些造型敦厚的建筑却屹立不倒。到了11世纪,这种宏伟沉厚的造型被再度关注并开始流行,最主要被运用在教堂建筑上,用以突出教会的权威。

意大利人对这种样式更像是具有天然的亲切感,所以境内的教堂一般也就采用罗马式的风格,巨型的穹顶处处可见。到了后来,纤细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流行起来,意大利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民族风”。在当时人的眼中,“哥特式”就是野蛮和低级趣味的代名词。

比萨大教堂建筑群有相当醒目的柱廊和穹顶,甚至做得很夸张,像是生怕别人认不出这是罗马式的。

洗礼堂总高约34米,那个硕大的穹顶就占了三分之一,大得有点比例失了调。这样一来就衬得下面三层的圆柱状主体更显低矮,像是被穹顶给压到地底下去了一样,总让我想把它往上拉一拉。

洗礼堂的墙壁也很厚实,只开有很细瘦的窗户,更显得憋闷,就像是被大穹顶压得喘不过气来。

幸好洗礼堂外围一周的装饰很丰富,才让它显出一些轻灵可爱。二层是一圈细柱顶着许多三角形的山花,每个山花中间还有圣徒的塑像。第三层也是同样的窗户和三角尖,远望去就像一顶华美精致的皇冠。

大教堂正立面的线条很硬朗,横平竖直,斜线也干脆利落,除了一层叠着一层的柱子,几乎没有其他的装饰,远不像哥特教堂那样繁花似锦雕缋满眼,倒是能让眼睛歇一歇。

大教堂四周的墙壁上所开的窗户也同样狭小而稀疏,这也是建筑本身的结构所限。

罗马式建筑都是高墙厚壁加上巨大的屋顶,自重相当重,如果窗户开得过多过大,墙壁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会垮塌,所以罗马式的教堂里不可能看到绮丽剔透的巨型彩绘玻璃窗了。

一眼望去外立面似乎很有点单调,这是因为精彩的部分被藏在了内壁里。这些墙壁就成了壁画的地盘。最让我吃惊的倒是主殿的天顶,一片金碧辉煌的雕花方格,正中央竟然又是美第奇家族的族徽。

唉,真不知这个神奇的家族还有多少财富和秘密。

到了最后,才轮到比萨斜塔出场。

这是一座完全由柱廊围起来的建筑,看似通透的塔身其实几乎没有窗户,隔几层会开一个通风口,所以这些柱廊组成的“阳台”是没办法走上去的,完全是为了装饰,一直要到塔顶人才能出来到平台上透气口。

我总是很担心上到塔顶人会站不住滑向一边,所以连登塔的勇气都没有了。

斜塔自1173年开始建造时,就已经很不老实了,1178年只建到第二层的时候,塔身就开始下沉,而且开始偏离中心,这是由于此处的土地太软,而且地基也建得太浅太薄弱。

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往上修,人们大概是指望它“长大以后”能够自己懂事,站直起来。

后来,比萨共和国与周边的佛罗伦萨、卢卡争斗不断,修塔的事就搁置了。这倒恰好能让塔基下的土慢慢沉积下来,算是稳住了。如果当年一个劲地往上修,塔可能早就倒了。

到了1198年,塔只建了三层,但好歹装上了钟,算是让它履行了作为钟楼的职责。

后来一直建建停停、修修补补,为了纠正可怕的斜度,上面几层还有意往反方向倾斜,所以等七层全部建完以后,塔身早已经不再是一个直的圆柱体,中间有一点凹陷,不过凭肉眼是发现不了它“曲里拐弯”的。

1372年,这座倒霉的斜塔修了200年,总算是完工了,55.86米的高度不算太高,但如此大幅度的倾斜,却让人捏了一把汗。

几个世纪以来,为了让这个歪歪斜斜的塔站得直一点、久一点,建筑界想尽办法,但基本是徒劳,甚至它还很有点倔强,如果有人妄图让它站正,它就偏偏还要歪得比以前更厉害些。1838年的一次“抢救”工程过后,它的倾斜一度剧增了20厘米,大家被吓得不得不住了手。要知道,此前200多年,它一共才倾斜了5厘米啊!

人们只能听之任之,又过了好久,斜塔才又平静下来,倾斜速度逐渐放缓,到现在,它偏离正中已达5米之多。

倾而不倒的斜塔倒是令世界倾倒了。

所有的游客来斜塔参观,都要极尽想象地创造出各种姿势与它合影。

善良的人们总想好心帮它扶扶正,而调皮的则雪上加霜地再推它一把,唯恐它斜得不够厉害。有人把它想象成鸟笼,想要轻轻提起,有人把它想成巨大的炮竹,正在点燃上面的引线,野心更大的,还意欲一口吞下它,所以一眼望去,游客都对着空气做着奇怪的动作,这都是在借景造型。

众人各自陶醉,穷形尽相,哪顾得上自己在别人的镜头里有多么滑稽可笑。不过,这才是参观比萨斜塔最适合的心态。

这么不正经的斜塔,如何让人一本正经?

斜塔看起来确实斜度很大,但不知为何,把它收到相机里,它就立刻显得“正直”了许多,于是我们反而费了不少心思,四下寻找最斜的角度,以证明它确实是个“斜”塔。

现在斜塔是向游客开放的,不过我并没有看见有人做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物理学的常识早已普及,所以大家也就无需眼见为实了。

这个故事其实也是个杜撰。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