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的晨昏昼夜
作者:罗米
洛伦佐和《晨》《昏》
佛罗伦萨艺术之旅的第一站,我们选在了美第奇家族礼拜堂,多少有点巧合,因为它离我们的住地最近。恰好,这也暗合了艺术发展的逻辑顺序,文艺复兴艺术正是从佛罗伦萨,从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之下起步的。
我们参观这个家族礼拜堂,当然主要不是为了凭吊,而是为了欣赏艺术。
这里既是美第奇家族的礼拜堂,也是家族的陵墓所在地,几乎所有的家族成员都安息于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家族辉煌的历史,这里几经扩建,并且有布鲁内莱斯基、米开朗基罗数位大师为它设计过方案。这种扩建和装修自15世纪开始,直到1740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位继承人手中,工程才得以最后完工。
家族陵墓的核心是一个八角形的礼拜堂,这里安放着的应该是对整个家族贡献最大的成员。为了这项“面子工程”,整个家族不惜工本,倾尽所能,只从地板和墙壁上繁复华美的图案上便可以看出它的花费。这些图案全部由天然的半宝石镶嵌而成,所有的色彩也都是来自材质的天然色彩。深紫色来自紫斑岩、深红色来自红花岗岩、蓝色来自青金石、红色和粉色来自红珊瑚、浅色则是贝壳和珍珠……这些珍贵的材料来自世界各地,甚至并不是光有财力便能够实现的。
不过,材料的珍贵远不敌艺术的壮美,观众纷至沓来不是为了赞叹这个家族曾经的权势和财富,而是为了参观这时一处僻静小厅里的雕塑,这是洛伦佐和朱利亚诺两兄弟的陵寝,最关键的是陵寝雕塑——米开朗基罗的《晨》《昏》《昼》《夜》。
这两兄弟还在青春壮年便成为美第奇家族的继承人,也成为佛罗伦萨最有权力的人,不过站在人生巅峰的他们很快尝到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滋味。
1478年,兄弟二人参加大教堂的弥撒活动,不料当时的教皇指使美第奇家族的反对者对其行刺,朱利亚诺当场身亡,洛伦佐则受伤逃出。朱利亚诺此时才24岁,他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在他死后1个月才出生,这就是后来的教皇克莱芒七世。
陵墓上朱利亚诺的形象是个翩翩美少年,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还好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根基深厚,民众的支持使洛伦佐渡过一劫,挫败了教皇的图谋。
这早已不是美第奇家族作为佛罗伦萨的统治者遇到的第一次危机了。早在他们的祖父科西莫的时代,他便在执政期间一度被囚禁放逐,后来因为行会和民众的拥戴而被迎回。黑暗惨烈的政治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艺术之花却在这一片血雨腥风中开放得愈加热烈。
米开朗基罗设计并雕塑的陵墓,为两兄弟波澜起伏的一生写下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兄弟二人的陵墓形制完全相同。陵墓雕塑分为两层,下层是墓主人的石棺,棺上一左一右分别半躺着一男一女两个神话形象,他们护卫着石棺内的主人。上层则是模仿神庙的样式所雕刻的神龛,墓主人盔甲整齐的塑像在神龛的正中间。兄弟二人的陵墓相对而设,并不孤单。他们下方的四尊雕像《晨》《昏》《昼》《夜》也恰好形成了一天当中的四个时段。
头戴重盔身披甲胄的是哥哥洛伦佐,他左肘撑着膝盖,头偏向一侧若有所思,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身上的担子更重,面临的危险也更多!
他的下方两尊雕塑中,女性是《晨》,男性则是与之相对应的《昏》。《晨》光初露,所以她还显得有点无力,而黄《昏》将至,天色向晚,一天中最好的光景已成过去,于是他的神情落落寡欢,身体也放松焉,目光渐渐垂了下去。
更加年轻的是朱利亚诺,他的头偏向一方,望着未知的远方。
他陵墓上两个形象分别是男性代表的《昼》和女性象征的《夜》。
朱利亚诺和《昼》《夜》
男性的那尊《昼》身体扭动的辐度很大,背部的肌肉紧绷着,像是刚刚从沉睡中突然惊醒的样子,向世界投出了第一瞥。他的脸被手臂遮挡着,表情严肃,目光严峻地凝视观众,充满着警惕。一天的时光还没有完全展露出来,所以连“昼”的面目都还是模糊的。
与他相对的《夜》,身体的方向恰好相反。她的头已经垂下去,身体也放松了许多。此刻,她进入了梦乡。“夜”的身下枕着面目怪异的面具,用来表现梦境的奇异。她的腿间站着一只猫头鹰,这是属于夜晚的鸟儿,它倒站得雄纠纠,丝毫没有倦意。
佛罗伦萨诗人乔凡尼·巴蒂斯塔·斯特罗茨专门为《夜》赋过一首诗:“夜,为你所看到妩媚的睡着的夜, 那是受天使点化过的一块活的石头;她睡着,但她具有生命的火焰,只要叫她醒来——她将与你说话。”
米开朗基罗看到该诗感慨良多,于是也另赋诗一首酬答唱和:“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快乐;不要惊醒我啊!讲得轻些。”
这是罗曼·罗兰所著的《米开朗基罗传》中所载的故事,傅雷先生也把这两段诗文译得如此优美感人!
由于《昼》和《夜》在比起《晨》和《昏》在时间上要更加“极端”一些,所以米开朗基罗也在雕塑上进行了表现。前两者的姿势动态更明显,肌肉更加紧张,而后两者相对要显得舒缓许多,这也用人体的状态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四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四尊雕塑当中,两尊男性的雕塑要比女性的更精妙,无论是肌肉的细腻走向还是人体姿势的力度感,都要高明不少,这也就暴露了当年米开朗基罗的无奈。
因为当年只有男性模特而却没有女性模特儿,他也只解剖过男性的尸体,所以他对男性的形体把握精准无比,而对于女性,他只能根据男性的形体却想象和创造,难免便会露出一丝隔靴搔痒的小小痕迹了。也正因为如此,他创造的女性形象总带着男性的特点,显得壮硕健美,略略缺乏女性的娇柔。
不过,真要细究起来,形象上最不“真实”的其实是两尊墓主人的雕像,它们与本尊的真实长相实在相去甚远。换句话说,现实中的洛伦佐和朱利亚诺,远不如陵墓上的形象这般英俊,这也不得不说是美第奇家族的一个遗憾。
这个家族在权势、财富、气度、修养等等通过后天努力的方面都做到了无可挑剔,洛伦佐本人甚至在当时被称为“完人”,但唯有先天的容貌,未得老天眷顾。从现在流传的画像上,我们对家族的形象便可以略知一二,且还不要说这些画像本身已被画家们做了美化。
不过,偏离真实、极力美化绝对不是米开朗基罗有意拍马屁,更不是艺术家技艺平庸所致。这算是源自西方人像雕塑的一个“潜规则”。
自古希腊雕塑开始,艺术家就孜孜不断地追求最美的人体和最美的面容,到了罗马帝国时代,那些皇帝像如神一般挺拔威武,也同样是出于这样的传统。中世纪时,这个传统便已被阻断了,俊美的身体成了诱惑人的罪恶,基督只用恐怖的惨状让人心灵震颤。
现在,文艺复兴终于来了,艺术家好不容易找到机会重拾断绝千年的古代传统,他们甚至想比古人做得更多,走得更远。正因为如此,这些极尽技艺表现的人体之美,才成为这个时代的新追求。
当然了,米开朗基罗本人从小便得到美第奇家族的大力培养与赞助,这样的美化当中,多多少少也会包含着个人的情感因素。
对了,正因为米开朗基罗的美化,朱利亚诺的头像成了西方雕塑中最为著名的头像之一。由于塑造得实在太完美太具有典型性,他被当成典型的“年轻男子头像”,供后来的美术学院学生学习。这位“模特儿”此后被翻成无计其数的石膏像,和千千万万学生们在课堂上相见。
甚至直到今天,只要还有素描课,学生们仍然会见到朱利亚诺的这个俊美的头像。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