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尽在眼底
作者:罗米
坤舆万国全图,明,南京博物院
未知的远方对于人类永远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所以无论古今,我们都竭力向远方探索,这才有了历史上壮阔的大航海、大发现时代。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想要去追寻远方,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呢?
对,就是地图!
人类制作地图的历史很悠久,在我们中国,最大的地图大概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夏禹所铸的九鼎,鼎上便已经有了表示九州山川地貌的原始地图。
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刻在甲骨上的《田猎图》,记录的是打猎的路线,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
由于古人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所以地图在古代更重要的是帮助统治者制辖领地,如果遇到战争,它更是制定战略战术并且实地带兵作战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可想而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对地图的需求很强烈,所以地图的绘制水平提升很快,不过到了秦汉大一统,地图变得没那么要紧,所以也就没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到了三国时期,地图又成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工具,据说吴国已有人用五色丝线绣成地图进献给吴主孙权。
到了西晋,终于出现了一位有名有姓的地图专家裴秀。裴秀领导和组织编制成了《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之所以称裴秀为地图专家,不光是他制成了这些地图,更重要的在于他建立了明确的地图绘制理论,提出“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分别是:一为“分率”,即现在的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确实考虑得相当周到,涵盖了地图绘制的要素,所以这“六体”也成为我国清代以前地图绘制的基本原则。
有了“制图六体”的规范,中国地图的绘制无论是在精度上还是囊括的地域广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到了唐代,贾耽历时17载完成的《海内华夷图》成为划时代的巨制,除了10平方丈的宏大篇幅以外,还包含了当时作者所了解的全部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亚洲的疆域。地图上还用不同的颜色绘注着古今地名,形成了明确的对照,实在是严谨之至。
此后,地图越来越准确,所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人们的视野,也就随之越来越大,胸怀也因此越来越广阔。
不过,我们古代的地图绘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地图所绘的疆域越大,误差就越吓人,因为我们用的是一种“计里画方”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地球当成一个平面,但如果所绘范围特别大,涉及了地球的曲面,地图就会严重失真。
后来欧洲人想出了地图投影的办法。早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就创立了经纬网,这为投影地图学奠定了基础。1569年,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设计了等角圆柱投影,也就是相当于在地球外面围一个圆筒垂直于赤道,再在地球中心点一盏灯,灯会把地面上的点投射到圆筒上,最后展开圆筒也形成了地图。在这种投影制成的地图上,由于这些投影点的方向、角度和相互位置的关系是准确的,所以大大提高了远航的准确性,这是在大航海时代使用最广泛的地图。
大航海得益于新的地图绘制法,同时这种“实地考察”又反过来校正着地图上的一些错漏的细节,有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强力推进,西方地图上所展现的世界,也变得空前广阔和丰富起来。
我们地球的东西两边正在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默契,尽力勾画着整个世界的全貌。
不过,由于当时的世界地图是由欧洲人绘制的,自然是欧洲稳稳地占据着中心,而我们现在最熟悉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一直要等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得以完成。
它的契机,源于一个从意大利远赴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到达广州,他带来了许多当时西方最前沿的科学物品,其中就包括地图和测绘仪器,当然他的目的不是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推广,而是来中国传教,这些科学物品是他认为足以取悦皇帝允准他传教的礼物。
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到京师献上他自制的《万国图志》,果不其然,利玛窦得到了万历皇帝的重视。一年之后,中国科学家李之藻等人在利玛窦的协助之下,创制了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中文世界地图诞生了,这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在古代指的就是地,坤舆图便是地图。
当时欧洲最为精确的地图是1570年版的《奥特里乌斯世界地图》,也就是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这一版,但毕竟是欧洲人所地的地图,中国和东亚的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错误。
《坤舆万国全国》中不仅纠正了这些错误,而且还加入了将近一半的新地名。这是第一幅真正由中国人研究绘制的世界地图,它不是简单地照搬欧洲的世界地图,而是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研究成果,超越了欧洲,成为当时最精确的世界地图。
由于地图是在中国皇帝的主持之下刻行的,所以中国自然居于地图的中央,这极其符合我们一贯认知。
《坤舆万国全图》高5英尺(1.52米),宽12英尺(3.66米),它首次带上了经纬格,还首次在我们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出现了美洲,这个美洲的轮廓甚至比欧洲地图上还要精确。这是我们地图绘制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地图上标明了当时世人所知的五个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极洲);清楚地划分出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这几乎与现代地图无异了。
除了中间的椭圆的坤舆图,旁边还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包罗万象。
比起我们现代的地图,这幅坤舆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在各大洋里绘有各种帆船,还有鲸、鲨鱼、海狮等海生动物,南极大陆上最热闹,这里聚集着犀牛、大象、狮子、鸵鸟等动物。
这幅地图,也是第一次使用“地球”二字来形容我们这颗可爱的星球。
其实,绘制这样一幅地图,技术上的难题倒还只是一方面,真正花费了许多气力扭转的是我们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传统认知。我们传统中只有“天下”,没有“世界”,我们中国则是居于天圆地方的天下之中,但是“地圆说”却让这个“天下”无头无尾,也就自然不存在什么中央一说,这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何等难以接受的事实啊!
不过,在如徐光启、李之藻等等学者的仔细研究之后,这个事实也慢慢被接受,中国人的“世界观”,由此被重塑。
当然,地图上仍旧保留了我们中国传统里对宇宙的认识,比如地图上四个角上还有天文图,分别是 “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中气图”。
由于这是一幅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所以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更是极尽其详,超过了其他任何地图中对中国的描绘。图中不仅标注了中国的各省份、重要城市,还描绘了重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
当然,世界著名的河流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等,也都出现在图中。这毕竟是一幅真正的世界地图啊!
据统计,地图上共有1114个地名,除了地理位置上的详实准确,这幅中文地图上的地名有许多还一直沿用至今,诸如欧罗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法兰西、英吉利……
这样一幅世界地图,体现的何止是当时的科学和技术,更是当时中国人的胸怀和眼界。
当时正值世界大航海、大发现的伟大时代,全球掀起了一场地图绘制的热潮,我们这份中文世界地图,正是当年所有地图当中的佼佼者。
地图完成后,万历皇帝传诏摹绘了12件副本,想来皇帝也有意让世人知道,世界和中国,原来竟是这个样子,这般关系。
按理说,有了这样一份精确、先进的地图,中国的知识分子便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何等广大辽阔,何等丰富多彩,绝不至于盲目自大。但可惜的是如果有意想要闭起眼睛,一张地图能起到什么作用?
这张辉煌的地图诞生多年以后,似乎再没有人记起,仍旧是天下之中、天朝上国,而外面的那个世界,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以至于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