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铜钟,为我们敲响新年钟声

作者:罗米

t01b023cfc6560633af.jpg

景云铜钟,唐,西安碑林博物馆

“钟声”在我们文化里,总是具有其他声音不可替代和不可超越的美好。

因为有了“钟鼓”的“讨好”,寤寐辗转的君子才得以取悦了窈窕淑女,成为我们的《诗经》开篇里最明快最怡人的一抹亮色。

因为有了“姑苏城外寒山寺”里,那淡淡传入客船的夜半钟声,我们中国人千古以来的那一抹客愁才得以平复。

即便是想要夸多斗糜地炫一炫富,都必须请出钟声来撑场面,只有“钟鸣鼎食”,才配得上簪缨世家的气派。

这倒是不奇怪,毕竟我们是礼乐之邦,音乐关联的是礼制,所以作为乐器当中最有分量的钟,自然也就被赋予了格外的意义。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陶钟,到了商代青铜器繁荣之后,青铜就成为我们古代铸钟的材料,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最早的青铜钟不是浑圆的,而是像两片瓦合在一起的样子,横截而像是橄榄菜,钟口部也不是平的,而是半弧形。这种钟被称为瓦型钟。我们最早的钟,都是这样的形态。

有了如此美好的乐器,自然激发出人们对音乐的创造力,很快,人们就开始把几个大小不一的钟组合使用,演奏的自由度就大大增加了。

成组的钟就是编钟。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的铸造进入鼎盛,一套65件的曾侯乙编钟因为宽广的音域、精确的音准、丰富的音色等等,成为我们古代乐器史上的绝顶。

不过,我们千万别忘了,青铜器是礼器,编钟更是礼器中的重器,它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演奏完美的音乐,丰富贵族的生活,而在于要彰显等级和权力。

一旦大小贵族都争相铸造编钟,规模远远超出了他们所能享用的等级,其实,这就叫做“礼崩乐坏”。

到了战国以后,编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后面的钟,就是单个的大钟了,而它们作为乐器的身份也开始转变。

到了东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钟被悬挂在寺庙,具有报时、集众的作用,同时更作为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法器。

寺庙里有“晨钟暮鼓”,正是用钟鼓之音来帮助佛门子弟修行,“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佛钟的形状都是正圆形的,这是汲取了佛教法器金刚铃的特点。铜钮也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龙形的兽,称为“蒲牢”,是龙的九子之一。这样的钟,也就更具有神性了。

隋唐开始,大型铜钟的铸造就极少了,它逐渐变成为了一件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仪式性活动。

我国目前留存的最著名的大钟景云铜钟,便是因为唐睿宗李旦在行宫中遇到了祥瑞吉兆而特下令铸造的。

钟由5段26块铸模分块铸造的,铸好后重达6吨,当真是国之重器。

景云铜钟正面还有一段唐睿宗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记述了铜钟所存之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过程,以及对铜钟的赞美。钟的其他部位铸有腾龙飞凤等瑞兽图像,在祥云环绕之下更显神异。

明万历年间扩建长安城,建成了新的钟楼,也就是现在西安钟楼的位置,景云钟便被移到此地,为长安城报时,据说每当钟声响起,长安城上空回荡的钟声便清亮如凤凰之鸣。

景云铜钟的凤鸣之声,到底是什么样的声音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定听到过的。

每个除夕之夜,央视春晚的新年钟声,正来自景云铜钟。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