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铁芯铜龙:大唐气象全在这条龙
作者:罗米
鎏金铁芯铜龙,唐,陕西历史博物馆
我们总是说“大唐气象”,来到大唐的长安城,到处都是例证,比如三彩武士俑威武刚猛,气势撼人,三彩仕女端庄大气,带着格外的自信;又比如唐代最具成就的金银器皿,多有团花卷草、海兽葡萄的装饰,这正是来自异域的图案,还有举目即见的胡人胡装,无一不体现出大唐包容天下的胸怀;还有大唐的书法,颜柳楷体雍容端凝,自有我自岿然不动的豪气,草书就更不用说了,颠张狂素,恣肆放任,更是一派舍我其谁的霸气。
要这么一一说起来,实在是说不完,它们各具气质,各有风采,所谓的“大唐气象”便从中一点一滴越来越清晰具体起来。
不过,当我看到一件不大的物件时,才发现或许只需要通过它,便可以尽显“大唐气象”的全部内涵了。
它是一条龙。
一条鎏金铁芯铜龙。
这条龙高约34厘米,重不到3千克,龙体为铜质,内包铁芯,通体鎏金,从材质上看,远算不上贵重,从体量上看,远算不上磅礴,用来代表大唐气象,似乎很不够“分量”。
但它,是一条真正的唐代的龙。
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象经历过数次变化,现在我们最熟悉的龙来自明清时代定型的盘龙。明清时代的龙体态壮硕,身躯细长,虽然被塑造成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的样子,极力强调它的威严,却多少让人觉得臃肿迟缓甚至色厉内荏。
但唐代的龙,却完全不是这副模样。
你看这条唐代的龙,多么活泼啊,它们是真正的灵物,又不乏可爱可亲的脾性。
它的脖子和身体,弯成完美的S形,比例优雅,神气活现。整个身体上塑造得最扎实的就是两只强劲有力的前爪,它牢牢地抓着地面,稳稳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因为受力很大,它的关节处向外鼓起,血脉贲张,这是极具表现力的细节。
因为身体很瘦,也就显得极其灵巧,可以做出高难度的姿势。它的两只后爪是向后腾空的,带动整个身体向后甩起,既飘逸又稳健。这个造型实在是太有动感,像是刚刚从空中俯冲下来还没有停稳,所以细细的尾巴还在飘动不定。
龙的脖子很细,所以要弓着才能撑起它的大脑袋,脖子部位的这一弯,让整条龙瞬间活了过来。它的嘴巴大张着,露出尖细锋利的牙齿和细长弯曲的舌头,像是在对万物生灵发号施令。
龙的眉骨很突出,眼睛陷得很深,于是更显得深沉又机警。两个细劲的龙角向头后倒去,末端弯起一个小圆弧,减少了凌厉的气势。我们的中国龙,本来就不是恐怖的怪兽,而是庄严吉祥的灵物啊。
龙脑后的长鬣刻画很细致,一丝丝整齐排布,向后披伏,可见它是迎着风疾驰的。
虽然它此刻站得很稳,但那腾空的双腿总让我感到它其实是很不“老实”的,像是摆好架式想要随时翻个跟头亮个相似的。
这真是一条戏剧性十足的龙!
到底是天界灵物,所以它的脖子和后腿部位有两团小小的螺旋形云气,显现着它腾云驾雾的本领。
这条龙的造型简洁明了,没有一丝多余,无需任何虚张声势的刻意渲染,它只轻轻地立在这里,便已经体现了足够的自信与豪迈,以及灵动和飘逸,这才是中国龙真正的气度。
龙的形象在唐代极受欢迎,所以龙的形象很多,尤其是桥栏板上的“穿石龙”,龙的身体在石间隐现,十足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趣味。
此时的龙虽然身体细长,但因为四肢粗壮有力,利爪牢牢抓地,倒更带有走兽的特点,它们的身体虽然劲瘦,但曲线起伏动感很强,所以显得蓄势待发,刚猛霸悍,神异而不可冒犯。
无需虚张声势,它已自带威严。它只静静地站着,邪秽便连试探的勇气都没有了。
当然,它又并非一味霸蛮,看它的目光,总觉得它对人世的一切都洞若观火,于是恩威分明,不乏温情。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