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不能轻视的小竹片

作者:罗米

0.jpg

从所周知,我们最早定型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后来又有铸造在青铜器、铭刻在石头上的金文、石鼓文等等,它们的名字都源于“书写材料”,这些材料听起来就极其笨重,想要在上面“写字”也极为困难,所以可想而知,它们几乎无法传播。通常情况下只有贵族才能接触到这些文字,所以在当时能认会写的人极其稀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全新的书写材料开始流行,那就是竹简,这种“前沿材料”不仅让书写变得便捷,而且便宜易得,携带方便,文字通过它们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平民阶层识文断字因此成为了可能。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和积淀有了扎实的载体,春秋战国时期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可以说,竹简被创造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它必会担当着留存和传布文化的重任。直到现在,我们针对图书所设定的专门量词“册”,便清晰地昭示着它来自竹简的渊源。

竹简实在是不下于造纸术的一项伟大发明,甚至在历史上,竹简的使用时间比纸张还要长得多。

不过,很可惜的是由于没有诸如“四大发明”光环的加持,竹简就显得默默无闻了许多。在博物馆里,竹简更是难以吸引观众,一来因为它实在没有炫目的华丽外表,二来也因为这些竹简大多散乱,并且字体与我们今天熟知的多有差异,大家实在有点看不明白。

不过,竹简作为我们早期的“文件”和“书籍”,却是我们考证历史最可信最确凿的证据,这些细细窄窄的小竹条里藏着我们历史上灿烂的文化和沉厚的思想,以及可供后人探测幽微的线索,所以一旦发现竹简大墓,常常会让历史也随之产生一番震动。

比如1993年发现于战国楚墓的郭店楚简,便是这种轰动世界的重量级文物。

这个楚国的贵族墓曾经被盗,竹简虽然并不是盗贼觊觎之物,但也被盗贼破坏严重,劫后余生的竹简当中有703枚上有文字,文字共计13000余字,对于中国先秦思想史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因为竹简的内容,涉及道家和儒家的大量经典,光是《道德经》便出土了甲、乙、丙三个版本,还有《太一生水》篇,这些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可想而知,光是这正些考订的工作,也足够学术界忙一阵子了。

除了道家的经典的不同版本,郭店楚间中儒家文献更丰富,包括《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等,嗯,大多数我们听都没听说过,因为它们早已在2000多年前就失传了,这次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儒家学说的体量。

郭店楚简既能“填补空白”,又能“正本清源”,自然也就成功改写了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

楚地当时文化繁荣,档案工作做得好,所以出土的简牍特别多,也为我们后世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确凿证据。


罗米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